自国内利用政策推动电动车发展以来,这个市场就一直饱受人们的质疑,大多数人认为,电力并不是什么清洁能源,只是将城市中的尾气污染换成了集中处理的废电池污染。因此,氢能源这位一直默默无闻的后辈才逐渐被人们注意到。而最近,所谓"水氢动力车"的出现,再次把氢能源拉回了人们的视线。诚然,所谓的加水就能跑,毋庸置疑是场骗局,但真正的氢能源车型,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被普及呢?
资料显示,截止2017年年底,欧洲拥有139座正在运行的加氢站,亚洲则拥有118座(其中日本91座),此外,北美68座,南美1座,澳大利亚1座。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有一个私人加氢站。而在未来5年,全球主要国家将加快加氢站建设,到2020年,全球加氢站保有量将超过435座,2025年有望超过1000座,日本、德国和美国分别有320、400和100座。反观国内,截至2018年底,投入运营的加氢站仅有14座,差距显而易见。
其实,有一部分已经上市的氢能源车我们还是相对熟悉的,比如丰田Mirai、本田Clarity、现代ix35氢能源等车型。尽管它们的动力和续航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在国内上市,并且售价非常昂贵。事实上,氢燃料行业的成熟度大幅落后于动力电池行业,其产业链的大部分环节都没有普及,正是因为氢燃料电池的制造成本昂贵。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和支持加氢站的建设,但扶持政策缺乏连贯,比如早年间制订了加氢站大概100-400万的补贴项目,但是后续就没了下文,要知道,一座加氢站的成本是相当高的。与此同时,还存在运营与主管部门的问题,国内的管理组织架构有分级管理和归口管理的条块划分。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看好氢能,但就加氢站建设而言,其归口管理还未明确,如果不明确这一点,那么氢能源和加氢站就无法进行普及,人们对这种能源依然知之甚少,甚至会把它当成有害物质,那么发展起来将会更加困难。
除了上述问题,技术储备与技术标准同样是不小的问题。氢燃料电池的运行催化剂是铂金,这种金属非常容易受到周边空气质量影响,如果污染过重,它的使用效率将大幅降低。当然,抛开环境层面不说,其他方面的技术标准同样值得考量,以压力等级为例,车载氢系统分为70Mpa和35Mpa,目前国内加氢站大多为液氢储氢 35MPa相比日本70MPa功耗降低和利用率明显逊色,但35MPa车载储氢瓶无法满足长距离、高载重要求。以及,由于我国缺乏长期发展氢能源的经验积累,涉氢试验检测的条件和数据皆是不足,这不仅影响了液氢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品开发,也使得加氢站建设过程中的氢气压缩机、加氢站不锈钢材料、加氢站温度,以及氢气运输等方面存在不小的争议。
总结起来,无论是技术储备的不足,还是氢能源本身应用之后存在的安全与运输等问题,以及加氢站的建设和补能方面,都存在不小的阻碍。看来氢能源想真正在国内普及,仍需缓缓图之。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