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很喜欢旅行,也很喜欢车,同时对于能够契合旅行和车而产生的旅行车同样很喜欢,但是这种专门为旅行而生的旅行车在中国市场上却被过度妖魔化,使得旅行车市场销量显得十分尴尬。对于在国内推广旅行车而言,各家厂商也算是不遗余力了,利用各种方式如通过将车型投放到国内或者通过进口方式引进国内市场。尽管如此旅行车在市场上的销量相比一下传统意义的三厢车或者SUV车型也显得十分单薄,就算能够有所斩获,销售的对象也仅限于一些相对小众的旅行车车迷而已。
旅行车最开始的诞生是是十分接地气的,为了满足欧洲山路多,欧洲城区老,对于车辆的操控要求高;并且大多数欧洲人喜欢户外活动,因此不少欧洲家庭需要有一辆能够在市区以及山路上灵活穿梭的车子,并且能满足一家人出行需求,同时还有着足够的装载能力能带上一家人的行李,用于短途或者长途旅行。因此厂商就根据三厢轿车的车型进行重新定型,在后备箱位置上多加一个屁股,使得三厢轿车有着更大的承载能力,同时还兼具轿车的舒适性、燃油经济性和操控性,全方位满足日常家用需求。
由于旅行车种种优点能够给欧洲人带来更多更加便利的生活,而欧洲人的生活也因为有了旅行车而得到很好的延伸,使得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同时也因为生活范围以及生活方式有所改变,所以颇受欧美消费者的欢迎,占据了欧洲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遍布大街小巷,旅行车也成为了欧洲的一种汽车文化,一种生活状态。
旅行车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开始进入了中国市场,当时各级厂商基本上都是采用了同款车型双版本的市场策略,但是哪怕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今天这种地步,看着同胞兄弟三厢轿车大伙大热,看着SUV成为了市场的宠儿,看着MPV车型开始成为厂商的主力车型,而早期入华到如今已经将近三十年历史的旅行车却始终没有在市场上得到真正的认可。
在中国消费者的购车消费思路而言,基本上都保持着三个高度认同:对旅行车高度认同、对品牌高度认同、对产品设计风格高度认同。而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一直并不太认可旅行车这种车型,因为国内消费者始终是认为三厢版本的轿车才是一款轿车真正的样子。对于"私生子"的旅行车则间被接性地认为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车型,使得中国市场上旅行车领域一直得不到长足的发展。
由于在当年的试水年代,旅行车出师不利,国内市场的需求量一直在缩水,这也让不少合资厂商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打算砍掉了旅行车在中国市场上的投放数量以及打消了推出国产版本的旅行车的计划,这无疑是减少了旅行车的款式以及推高了旅行车的价格。
随着时代的进步,汽车型号在不断演变,更多的跨界车型不断推出,不断探索全新的市场,以旅行车为出发点而推出的各种车型自然不会少,有各种不同的版本的车型,有的厂商则是以高性能作为卖点,推出属于自己品牌的旅行车,更高的性能,更合理的设计,更智能的科技一样不少,让旅行车重新绽放出了不一样的光彩。这原本对于旅行车而言是属于欣欣向荣的好事,但是这些车型一引进到中国国内就立刻变了味道,由于国内对于旅行车的认知本身就不多,对于车型的理解也不算完善,毕竟国内需求量不大,对于消费者而言,多花将近一半的价格就只为买一个大屁股,这样的消费举动在一个三厢车和SUV盛行的国度里就显得相当不可理喻的,毕竟中国人还是属于实用主义居多。
除了车的原因之外,还有这消费者的原因,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旅行车基本上都是属于高端车型,就算是在早二三十年前,中国汽车市场的旅行车也并不是什么等闲之辈,为定位十分高端的车型,就算是能够在市面上买到的旅行车也仅仅是比如捷达、桑塔纳为代表的轿车和富康、桑塔纳旅行版为代表的旅行车,这个层次的旅行车实在是不能够体现到路行车的真正实力,而当时能够有能力购买汽车的消费者,买车也并不会优先考虑旅行车,更何况在当时汽车还是属于奢侈品。
随着国家经济的复苏,消费者也多次尝试着要进入中国市场,但是由于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以及异军突起的SUV取代了旅行车,占有了大部分市场,因此旅行车的销量和认知程度在中国从未有过真正的春天,所以导致各大厂商在车型布局的倾向性方面更加不利于旅行车。
由于国内的用车环境以及车文化的难以企及,所以旅行车在车型数量上旅行车越来越少、国产化的进程上旅行车并未跟进、认同度低和进口的身份造成了供货量小而指导价和终端成交价高于同平台轿车或同尺寸SUV、养护成本和维修便利性也是相对的劣势。这一切最终把豪华品牌旅行车在中国市场推到了一个完全的小众化、感性化、自我认同化的局面。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