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P买领克,是想要检验中国造车的高度;袁老师又入手了一辆“大凌”,是呼应自己的情怀。而我买C-HR,车越换越小,图个啥?
大家都知道,我在骐达的视频里,以哭成一个傻逼来结尾。这算是回顾骐达跟着我这六年的时光,突然间真的迎来告别,是依依不舍的一次大爆发,当然,也是一种“见异思迁”的愧疚吧。

君不见我喜提C-HR之后那个欢天喜地的劲头,娶媳妇都没那么兴高采烈过。那是当然啊,婚礼本身不过是“走程序”,有点像去车管所上牌。但提车相当于是告白成功后的第一次约会,性质完全不同好吗。
辞旧的时候哭得撕心裂肺,迎新得时候笑得没心没肺,看起来也太人格分裂了吧。的确,其实从骐达换车一下子换到C-HR,理性派变成任性派,从闷到骚,也就是人格分裂的人才干得出的事情了吧。

到今天,从远处看到自己的“姣婆蓝”C-HR,还是不太能第一时间反应这是自己的车。
也许应该这么说,当时买骐达,真的就是这个家庭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小宝宝即将出生,所以在选车的时候,也是以家庭为第一优先级。之后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骐达很好地履行了家用车这个职责,尽忠职守地服务了六年。
不管你一开始买车,是把它当家人、玩具还是情人,当你和它风雨不改地相处了6年之后,它都会成为你家里的一份子。
这中间,我真的一次换车的念头都没动过?CX-4,比它好开没它舒服;A3,比它好看没它空间大;CDX,比它动力好没它省油。最接近的是混动雅阁的出现,但是我这个玩自行车的人,一想到尾箱连个前轮都塞不进,又一票否决。
然而所有的嫌三嫌四,都不过是自己心里防御设下的,去否决那些没能够让自己心动的人,毫无原则的所谓门槛而已。当你遇到真正让你心动的那个人,所有的要求都可以忽略,然后“特招”之。

又或者这么说,和骐达相性相似的,我根本就没有换车的冲动。换车的冲动,只能够来自另一个极端。于是,人性压抑得久了,就是要爆发的。我就这么种草了一辆空间为设计让路,实用性为乐趣让路的C-HR。
但你说C-HR实用性为零吗?至少这两天用下来,包括两位后排体验官,其实都没有特别大的怨言。
以下是我老婆的评价:
我知道为什么人家都说C-HR后排小了,因为他们都是只看,而不是去用。我自己感觉腿部空间虽然不是变态大,但腿部活动空间是完全够的。起初我也很担心没有后排出风口会不会很难受,结果还好,因为后排空间小,从前排出风口吹过来的风,虽然凉得比较慢,但是一旦凉下来,是整个空间都很凉快,不像骐达,后排出风口吹到的地方很凉,吹不到就还是有点热。不过靠背太直而且头枕太硬,睡觉不舒服(果然是一个上车即睡觉的人)。如果骐达的后排表现是100分,C-HR好歹也有85分。

(那如果再结合车的隔音和底盘舒适性呢?)那可以超越骐达了。
啊,听到了这样的评价,我如释重负啊。要知道下定决心买下C-HR,其实我自己是觉得有点“顶着压力“的。我老婆本人在实际接触之前,也很担忧C-HR后排的体验。这次算是C-HR通过了大考了吧。
有没有可能我老婆为了安慰我而言不由衷,给C-HR打了一个偏高的分数?实际上只有70分,有15分是为了我而加上去的?应该并不会,当我们用“港真“来开场,去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基本上我们就不会有所保留的了,这是一种默契。
以下是我女儿的评价:
提车前:爸爸你怎么还不提车呢?我都等了好久了。提车后第一次出门,我女儿100米开外就指着我的车说,这是爸爸的新车。

在车上,她还是可以很香甜地入睡,目前视野和空间也没有对她有很大的困扰。就是后门她没办法自己开门自己上车了。于是她又想到了一个方法,从驾驶席上车,然后“off road“爬到后排去,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冒险游戏。好吧……

后排空间:一“腿”。
对她造成唯一的不方便,就是这辆SUV离地间隙有点高,从门槛下车要艰难地滑下来,而不能跨一步就到地面。嘛,所以我为什么要叫嚷着改绞牙避震,降低车身呢,完全就是父爱洋溢的体现呢。
所以,其实从骐达到C-HR,也并不是完全放弃了乘坐体验,C-HR实际的后排体验,比我预想中要好不少(当然肯定不如缤智/XR-V、探歌、领克02的),让我那种为了满足自己而不管妻女死活的负罪感基本消失了。它一定不是一辆把后排乘坐体验做好的车,但不管怎么差,它的底线在于它的丰田logo,别忘了,它是一辆丰田车。

所以,从骐达到C-HR,都有什么变化呢?外观漂亮了,回头率高了;窗线变高了,高速公路拿卡会卡咯吱窝了;转向手感变好了,有驾驶乐趣了;动力响应质的飞跃,油耗竟然差不多;底盘更舒服,隔音更好;终于有彩色屏幕和车载蓝牙了;后排空间小了,视野压抑了,没了中央扶手,但那位不是刷手机就是睡觉的女王大人觉得问题不大;没了后排出风口,但后排温度均匀了;后备厢显著变小。
当然,如果我换的是领克02,以上评价大多成立,某些细分项表现还会更好。然而还是用择偶来做比喻,当你在给对象打分的时候,这代表你对她还没有很深的感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