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中国特供车”,相信会有相当一部分人都不屑一顾,认为这种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所谓“本地化”的车型,根本就是坑钱的东西,并不值得买。确实,随着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针对中国市场的“特供”车型越来越多,虽然在很多“老司机”口中都是不值得买的车,但实际上,这些针对用户进行本地化调整的车型,因为懂得并满足了消费者的各项需求,所以其市场表现大都很是不错。
车企开始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量身开发车型,这本身就体现了重视的态度,另外“中国特供车”本身也在不断进化,很多高端的豪华品牌也在这样做,说白了其实还是厂商用心,越来越懂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了。打个比方,中国消费者对于车辆空间看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后排表现,因此很多车型在由国外引入到国内时,就进行了轴距加长的处理。奥迪A6L、宝马5系Li等车型均是如此,甚至可以说,“中国特供车”的最初形态,就是由豪华品牌带起的潮流。
在已有车型的基础上,针对消费者需求而开发的“特供车型”非常多,比较出名的就是大众朗逸。虽然PQ34平台比较老旧,但无论是品牌影响力、外观设计还是空间表现,朗逸都完全满足了国人对于一台家用轿车的绝大部分需求,因此它的火爆,只能说是水到渠成。当然,“特供车型”的形态有很多,其中也不乏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全新车型,例如标致408以及凌派,它们都是特供中国市场的车型,全球独一份,在别的地方都找不到,可见其重视程度。
“中国特供车”确实已经成为了各大合资车企在中国创收的“法宝”,但并不存在“坑、蒙、拐、骗”的情况。为了赚取利润,当然得把好产品和新技术都拿出来,这样才能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是么?“中国特供车”的争议点在于,这些车型往往只重视部分方面的表现,例如空间、动力亦或是经济性,而为了降低成本,在其它方面就会有降低要求,比方说用一些相对老旧的平台,或是在结构和配置方面进行缩水等。这些情况客观存在,但需要理性的面对和审视,毕竟车企的最终目的是盈利,造车本是权衡的艺术,如若真是毫不妥协的产品,估计也没几个人能承担得起吧!
说白了,消费者有需求,厂商就拿出满足需求的产品,双方均获利,不是挺好么?所以说,“中国特供”无非就是各取所需罢了,没必要抨击,本意是好事儿。当然,如果厂商只是为了赚钱而不顾产品质量,那这样的“特供”是需要我们抵制的。不过就目前来看,市场上的那些“特供”车型,应该说大部分都还不错。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