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热,叫做“车主觉得发动机热”。
有人跑高速每隔一段距离,就到服务区把车熄火,然后打开发动机舱盖散热。在我看来到服务区休息是很有必要的,不过休息的应该是人而不是车,机器是不知道疲倦的,不要用人的主观感受去揣摩机器,发动机并不需要你特地为它“防暑降温”。相反,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工作温度反而有利于发动机减少磨损,这就是为什么出租车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往往要比私家车长。
汽车冷却系统完全可以保证发动机长时间运转
我们都知道发动机的作用就是把燃料能量转化成动能,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发动机高速运转时,气缸内的平均温度可以达到1000-2500摄氏度,由于内燃机技术的限制这种发热现象无法避免,倘若这些热量散发不掉就会导致发动机出现零件膨胀、强度降低、润滑性能下降等不良现象。正因为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所以很多人就会担心车子连续开了几个小时后,发动机温度越来越高,以至于会损坏崩溃。其实大家担心的问题工程师早在发动机的研发阶段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因此这才有了发动机上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冷却系统。
冷却系统妙就妙在它可以让发动机的生热和散热速度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从而使它的温度维持在一个特定水平,既不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而上升,也不会随着发动机功率的减少而下降,这就是经典的“强制循环水冷系统”设计。
大家看到“强制”两个字应该就明白了,这套系统并不是被动地在给发动机散热,而是主动的。它由水泵、散热器、冷却风扇、节温器、冷却液、冷却水道等部件组成,工作原理就是用冷却液将发动机的热量吸收,再让它流至散热器用风冷的方式进行降温,然后重新回到发动机去再次吸热,如此往复循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冷却过程的速度和效率是一成不变的,而会根据发动机的需要自动调整,说通俗点就是发动机越热冷却速度就越快,这样它就可以时刻保持恒温。因此理论上不管发动机连续运转多少个小时,它都不会因为温度失控的问题而损坏。
先进的冷却系统聪明到可以预判司机的意图
过去的老车由于水泵、节温器和散热风扇的效率调节都是用纯物理的方式去控制的,因此还没那么智能。而我们现在开的车早已大量运用了传感器和电控技术,电脑会根据司机的开车意图主动提前改变水泵、节温器和风扇的工作状态,从而可以在极短时间内随意调整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
举个例子:当我们在高速挂D档匀速驾驶的时候,电脑会倾向于偏经济性的散热策略,让发动机在不发生爆震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较高的温度,以确保良好的热效率。这个时候它就会主动减小散热性能,降低水泵压力、节温器开度和风扇转速等参数。
再举个例子:当你突然想超车,或者想放飞自我和别人飙车一程,当你挂上S档大脚踩油门的同时,电脑就会立刻做出“发动机即将高负荷运转”的预判,于是就主动让冷却系统全效率打开,并且加大喷油量(混合气偏浓也有降低缸内温度的作用),为发动机提前创造一个安全的温度环境,以供它下一秒顺利暴走。这就是当今汽车冷却系统的主动预判能力。
恰恰相反,高速行驶时发动机散热更好
高速时发动机散热更好,这似乎有点反常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高速时变速箱会停留在高档位,因此发动机的转速反而并不会太高,如果车速是120km/h的话,发动机差不多也就两千多转。这时发动机会处于一个低转高负载的工况下,懂发动机理论的人都知道,低转高负载是内燃机最“舒服”的工作状态,热效率也比较高,因此这时并没有很强的散热需求。相反如果是在市区用低档位频繁超车,发动机就会经常在高转低负载的工况下运行,热效率低,反而对散热性的要求高。
第二:高速行驶的时候,会有大量的自然风从前格栅灌进来,散热器就安装在格栅后面,这个强风会大大提升它的散热速度。如果天气不是很热或者车速足够快的话,电脑甚至会切断风扇的供电,仅靠自然风就足以用来散热。所以说高速行驶时,散热反而比低速和怠速时要好。
突然熄火反而会增加冷却系统的负担
在长时间行车后发动机还处于高温状态,此时如果突然熄火,水泵就停止了工作,冷却液也就停止了流动,这个时候散热能力就会大幅下降,因此反倒有可能会造成发动机聚集过多的热量散发不掉。这就是为什么在夏天我们把车子熄火后都会听见风扇狂转,因为只有通过这个办法才能尽可能把发动机的预热散掉。而且话又说回来,把发动机舱盖打开散热的效率真的很有限,给发动机散热绝不是像给一个中暑的人解开上衣纽扣那么简单。
总而言之,开高速为了避免疲劳驾驶经常到服务区休息一下确实有必要,但如果是特地为了给发动机散热,那就真的多此一举了!还是那句话——有一种热,叫做“车主觉得发动机热”。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