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车”买不得?得了吧 它在市场上早已无处不在

事物的发展是具有两面性的,这个简单的道理就连我姨父家的三岁小孩都知道。

“特供”这个自带特殊的词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来都算不上特殊,从特供烟到特供酒,从特供蔬菜到领导特供医院,可以说,现如今的我们都生活在特供时代之下。

“特供”是一个极具阶级特色的词,它仅靠着名字便能拔高某一物品的层次,实话实说,没人不喜欢。可另一方面,当特供二字后面加了一个车后,情况便完全不同了。

不知何时,“中国特供车”变成了一个带有些许贬义的称谓,而键盘车神一句句“特供车”也成为了“懂车”的某种象征。

在这里,首当其冲的便是有着“德原朗”称号的大众朗逸。这台在国内轿车销量排行榜上很难跑到第二名的选手,早已被大家习惯性的嘲笑与德国大众毫无血缘关系。

当嘲讽与其市场表现截然相反时,特供车究竟是否应该存在?

说到中国特供车,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L,加长。

在很久很久以前,汽车在国内还是一件奢侈品,并且还承载着社交属性与阶级身份的时候,就已经有车企注意到了这一件事——大空间带来的面子,对于中国人是很重要的。

想要大空间很简单,加长就行。

于是乎,国内“L型”特供的祖宗,奥迪就来了。1999年,第一辆国产奥迪A6在长春下线,这不仅是豪华品牌行政级轿车的国产首秀,更是国产车型在轴距上进行加长(10mm)的首次尝试。

毫不意外,这不起眼的10mm让国产后的奥迪A6L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代表着国内行政级轿车的标杆,同时在销量与口碑上获得了双丰收。

当“L型”特供在国内得到认可以及国外车企对国人的购车需求进一步认知后,特供的步伐便迈得更开了,以至于到了现在,特供车成了总是被调戏的对象。

北京奥运会前后,众多跨国车企在尝到加长的甜头后,便决定拓宽特供的路子。它们严格按照国人独有的需求,在采用一些既有(旧)平台的情况下,开发了一款又一款针对性极强的车型。

这样的特供车型优缺点都相当明显,既有平台带来的技术成熟度与成本优势,让车企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在国内消费者喜欢的地方——更大气的外形、更充裕的空间等等,这些都让国内消费者感觉更有面子;而缺点嘛……新瓶装旧酒,技术算落后。

到了这里,又得绕回去提一下这个把“套路”玩儿得风生水起的朗逸,尽管它现如今在网络上早已被批判成了瓜皮,但其市场表现也足以说明这是“特供车”中的示范教材。其教科书般的需求分析、产品定位、成本控制都显得无比精细。

没有高档的用料,没有酷炫的设计,内饰布局只能算规整,做工细节只能算还行。但堪比B级车的车内空间、不算弱鸡的动力以及较为不错的燃油经济性,让它在这个崇尚中庸之道的国度过得有滋有味。

当“中国特供”成为了几乎大部分车企特别关注的对象时,其实“特供车”的存在早已脱离了该不该存在的范畴。

众多在国内合作、建厂的车企早已明白从国内消费者的视角出发,用中国人的思维来打造中国式的产品——于是乎,到了9102年的今天,你几乎可以在大多数车型上看到“特供车”的影子。

“特供车”该不该存在已经不是重点,重点是“特供”在中国,早已无处不在。

写在最后:

当特供车再也不代表着特殊,而是以一种无处不在的形式存在于市场中时,我们只需要考虑它合适不合适就好。毕竟目所能及之处,皆是“特供”。

汽车杂谈 汽车杂谈

1人在论坛活跃

进论坛逛逛

最新帖子

全部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发表评论发表评论
  • 回复
  • 点赞
  • 收藏
  • 分享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