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以来关于日系和德系汽车的孰优孰劣问题始终争论不休。上世纪80年代的普遍观点是日本车更耐用,德国车更尊贵。你有没有发现,过了几十年,好像这种评价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问题是,当年进口到国内的德系车几乎都是S级(当年W126的年代其实名字还没有正式命名为S-Class)这种豪华车,而整个日本只有在1989年才推出了到目前为止唯一的豪华车——雷克萨斯LS(丰田世纪这样的特殊车型除外)。
【奔驰W126的生产周期是1979-1991年,恰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各种渠道进口到国内的车型很多,并且逐步形成了“大奔”的称呼】
既然说到当年,我们不妨先简单回顾一下。
日系车好评?德系车鸡贼?
日系车更皮实的评价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适用。而中国老百姓对日本车印象颇好的原因在于,那些来自东欧的波罗乃兹、莫斯科人和傻大粗的同时没有太多舒适性的拉达、伏尔加们实在弱鸡。
印象最深的就是高中校长的司机,每天都忙的不可开交,他其实看起来更像是会开车的修理工,在操场经常能看见那辆白色伏尔加被大卸八块,这让当时的我们一度认为学校要开设汽修专业。当然,校长仍然是风光的,因为日常我们能够坐的最好的车也就是一公里一块二的夏利出租车。
【同时代的东欧汽车产品技术仍然停留在上世纪70年初的水平,油耗高,质量差,舒适性一般】
后来随着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上海大众)的建成并投产,捷达与桑塔纳让普通民众意识到原来德国车还挺皮实,几十万公里不用大修的案例比比皆是,而且价格还不算贵(相对于进口的日本车型)。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1997年广本的建立,日系车型开始大规模国产。它们的油耗更低,可靠性更好,很快对德国车形成了冲击。但市场变化始终是变化莫测的,德国车的设计定位让老百姓觉得更商务。很快,随着C5 A6的问世,“官车”的形象逐渐建立。
【从C5 A6这一代开始,奥迪A6成为“官车”的代名词】
这时,开始出现了一种言论."德国人很鸡贼,一些先进技术都没有拿到中国,老百姓买到的捷达和桑塔纳还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最让人诟病的就是2气门发动机等等。
德国人开始坐不住了,拿出了TSI+DSG。然后……到现在你买一辆大众的车还会有人问"哥们儿,你这双离合不抖吧?"
于是,有一种说法出来了:最懂车的和最不懂车的两类人都会选择日本车。
可事实上,德国车真的这么差么?
不是德国人不做好,而是设计理念的问题
说实话,优缺点明显。但有一些前提,你从什么视角来判断。比如之前的我,对待德国车就像迎娶初恋——爱她,就要爱她的一切。但现在变成了”能不能让我省点心?麻烦你验车的时候争点气,求你气门室盖垫别再渗油了……“
其实,不是德国人做不好,而是设计理念的问题。这么说吧,就连山东一个县城里的小作坊生产的摩托车都能做到不烧机油……你能相信它的工艺比奥迪还强吗?
当然,并不是说德国人诚心设计成烧机油,而是有其它原因。
在企业理念上,德国车企是工程师思维,所以才会有皮耶希主导下的布加迪威龙这样的怪物。而日本是市场行为,消费者喜欢什么,我就造什么。丰田为什么会造LFA?因为丰田章男是赛车手。
【皮耶希是大众汽车帝国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位工程师,他主政时期设计生产了很多经典的车型】
于是,德国人发明的都是看不见的,而日本人更喜欢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让消费者开心上,比如水杯架。
同样一个水杯架,日本车都是很简单的一个圆形槽,而德国人就喜欢做的更有机械感。当然,最近几年也学聪明了,不再费力不讨好,让日本人没事偷着乐了。
那德国车和日本车到底谁更好呢?我觉得考虑到中国的用车环境和习惯,同时从可靠性这个维度上来说,日本车更好。当然,这也是相对的。如果日本人用了相对前沿的技术,照样也没戏。
比如本田1.5T的机油增多,比如丰田2.0T的渗油等等。
同样,当年为什么E90时代的宝马3系那么多二十万公里就开始烧机油的?还不是因为敢为天下先的用了镁铝合金发动机,确实够轻了,但材料强度却太差了。
【E90时代的3系有比较普遍的烧机油现象,这是镁铝合金材质发动机直接造成的。现在,宝马又重新采用了铝合金发动机】
现在日系车给人的感觉仍然是质感不够(客观的说,TNGA架构下的丰田产品在这方面进步了很多),而德系车好像并没有打算在这方面发扬光大,无论是豪华品牌还是大众,成本的控制和关于“到底有没有必要将钱花在无法第一时间给人好印象的层面”成为了思考的重点。
【丰田TNGA架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但从产品上来说,整体质感的确比以前提升了很多。这辆车是全新一代卡罗拉的混动版】
而所谓质感,其实就是你们家窗户用的塑钢的,而别人家用的双层断桥铝。你说,它重要么?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住可能无所谓,但如果是在深圳这样经常刮台风的地方就看出差距了。
德国人在设计一款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在自己的不限速高速上给人提供安全性和舒适感。而日本企业的思考重点在于平时的道路下用户需要的是什么,至于高速状态,其实能跑就行。
起点不一样,不能证明日本人就偷懒或者蔫坏
曾经就有厂商做过测试,雅阁的白车身的重量其实比帕萨特更沉,而整车重量的相反,其实是因为日本人用了铝合金发动机,而德国人用了铸铁。前者更轻,散热更好,后者更耐用,强度更高。
这可能与日本这个国家本身的资源匮乏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汽车设计上也是习惯性的讲究不能有任何的浪费和做无用的工作。比如,一汽-大众高尔夫高低配的其中一个配置差距就是音响喇叭的数量,高配是8个,低配6个,可其实无论高低配,每辆车上的喇叭数量都是8个,只是低配的那2个喇叭的插线没有插上而已。这种事很显然不可能在日本车上出现。
整体来说德国企业并没有针对中国市场做出最好的本土化改进,有些可能想到了但无法大规模的进行调整。客观的说,中国人的性格、习惯更像日本人而不是德国人。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汽车检测厂门口那些尾气排放困难户大多都是德国车?因为更加内敛和低调的驾驶习惯让德国车的三元催化更容易出现堵塞,而无论是发动机本身还是排放控制组件其实都是为更激进的驾驶方式设计的。
老郭视角:
所以你说谁的车更好?肯定是德国车,那谁的车更适合中国市场的?显然是日本车。除非,你能用更适合德国车那样的驾驶方式来对待它。但在中国,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这是核心问题,也是矛盾所在,我喜欢德国车的质感,没有“蜡烛灯”,噪音控制的好,密封性更好,底盘更扎实。但在中国我们无法将这些特点发挥的更淋漓尽致。
这就好比伊朗拥有了F22战斗机,但没有合适的燃油和配套的设备,最终可能使用效果还不如现在的F14熊猫。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