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作为车辆上唯一直接与路面接触的部件,除了与悬架系统共同缓冲行驶时的冲击,保证乘座舒适性和行驶平顺性之外,还需负责提供抓地力来保证行驶稳定性、驱动车辆,并提供抓地和制动力。通常我们在选择轮胎时,往往却只关注到尺寸等参数,而忽略了轮胎的不同特性,其中较为关键的,就是不同温度与路面环境下所需的合适轮胎类型这个关键点。
因此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目前主流的轮胎结构,以及适应不同环境而设计出的不同轮胎类型。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轮胎也在不断的进步。首批由平纹帆布制成的单管式轮胎样品,1895年就在法国出现,随后的1892年英国伯利密尔发明了帘布,1904年马特创造了炭黑补强橡胶。在胎面中掺用炭黑以前,大约6000公里轮胎就会被磨光,而掺用炭黑后寿命则得以大幅增加,实现了10万甚至20万公里的使用寿命。而从1913-1926年帘线与炭黑轮胎技术的普及,也为轮胎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伺候,轮胎技术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与提高,40年代末无内胎轮胎出现、50年代末低断面轮胎问世,而这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1946年法国米其林公司首创的子午线结构轮胎。由于使用寿命与使用性能的显著提高,也被誉为轮胎工业的革命,而到目前为止,主流的汽车轮胎也都采用的是这种结构。
什么是子午线轮胎呢?它都有什么好处
目前,常规民用车轮胎都是使用的子午线轮胎结构,其内部的帘布层帘线排列方向与轮胎子午断面一致,帘布层数一般比普通的斜线胎约可减少40-50%。而与普通斜线轮胎相比,子午线结构有着弹性大、耐磨好、滚阻小、缓冲好、承载大等好处,使用寿命相对能够提高30-50%,油耗方面也有一定的下降,但缺点则是对制造技术的要求较高,且生产成本也相应提升。
此外,目前民用车使用的子午线轮胎均采用无内胎的设计,高速行驶时的散热性能会更好,并且受到尖锐物刺穿后漏气更为缓慢。而无内胎轮胎内壁带有专门用来封气的橡胶密封层,由于其可以紧裹穿刺物,因此能够做到漏气缓慢或短期不漏气,所以修补起来也较为方便。
选择轮胎不光要注意规格,还需注意使用环境
虽然对于南方地区来说,大部分轮胎都能很好的适应,但对于北方寒冷区域的用户来说,就特别需要注意选择适合冬季和雪地使用的轮胎类型。通常来说,依据使用地区不同,轮胎类型可以分为夏季胎、冬季胎和全季节胎三大类,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从我国地域分布来看,大部分区域都不在极寒区,因此大部分在售的轮胎型号都属于夏季胎。对于夏季胎来说,其配方不用太考虑低温情况,而且胎纹设计通常考虑到的是排水性和干湿地抓地性能。比如轮胎表面就能看到数条沟槽,除了可以提供更好的直线稳定性,也能用于切开水膜,而轮胎内外都有一定的花纹设计用于弯道抓地力提升。此外由于夏季胎不用考虑积雪问题,因此沟槽和花纹设计都不会很深,此外胎壁也会较硬,从而提升制动性能、操控感受等。
对于我国北方冬季寒冷地区的用户来说,夏季胎此时显然就不太合适,这时候就需要选择专为低温和积雪设计的冬季胎了。通常冬季胎有专为应对泥浆和积雪的设计,胎面拥有较深的沟槽和花纹设计,能够更好的扒开松软的积雪接触地面,此外还能通过抓住部分积雪来帮助提供抓地力,而这则是夏季胎无法实现的。另外,低温会让普通配方的橡胶变得更硬甚至易碎,因此冬季胎会使用不同的配方,来保持橡胶在低温下的柔软度,从而确保轮胎的性能。
相对夏季和冬季胎来说,全季节胎则可以看做是两种不同类型轮胎的综合产品,其可以将提供接近夏季胎的干湿地抓地能力,也能在低温积雪的情况下,提供接近冬季胎的冰雪路面行驶性能。从胎面部分来看,全季节胎带有类似冬季胎的部分花纹,轮胎外侧花纹则接近夏季胎设计,从而平衡雪地和普通路面的抓地力。
不同的轮胎类型主要的区别在于橡胶配方和花纹设计的不同,其中配方决定轮胎在各种温度下的表现,花纹决定在干地/湿地/雪地等路况下的抓地能力,因此根据自己所处地域来选择合适的类型,也能提供更好的性能和安全性。
比如在气温很少接近0°的南方地区,选择夏季轮胎即可,其可以很好的应付干湿路面。而如果是在气温经常在0°及以下区域,并且雪地路况较多时,选择冬季胎才是最佳选择。而对于处在南北交接区域,气温跨度较大同时也会下雪的环境,配上一个全季节轮胎则能兼顾不同的情况。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