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节节败退这句话有些过头,相对而言,滴滴近期的业务数据的确不如此前好看,但对于首汽、神州甚至是斑马网约车来说,滴滴仍然是最强的竞争对手。
2016下半年开始,滴滴进行了一波裁员,主要原因:
第一,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后,员工人数众多,岗位重复势必优化。公开资料显示,在与优步中国合并前,滴滴出行有6000人左右,优步中国接近1000人,意味着合并后人数达7000人。而两家业务类似的公司合并后会有很多重复岗位,人员优化势在必行。
第二,滴滴出行在11月9日宣布,已经与150多家出租车公司达成合作,似乎有要“运营减负”的苗头。滴滴表示该合作将探索网约车与出租车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第三,滴滴网约车新政的实施或许是裁员的直接原因。各地网约车细则相继出台,对于车型以及司机户籍都有更加明确严格的要求,私家车开始流失,绝大多数的滴滴快车(或人民优步)将被排除在外,不得从事网约车运营。
第四,资金链原因,由补贴转为盈利。过去一直烧钱补贴的模式,对于任何互联网公司的发展都是不利的,随着时间推移,势必要进行战略调整转变,从而获得盈利。
事实上,在滴滴合并中国优步后,快车价格直线飙升。滴滴官方虽然否认提价,但补贴减少、忙时提价均造成乘客使用快车价格提高。
而在今年5月份,滴滴出行宣布完成超5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这一次出手就是“世界第二”的水准。
据统计,这已经是滴滴自成立五年来的第14次融资。此前滴滴出行收购Uber的中国业务后,其估值为340亿美元。此轮融资过后,滴滴出行的估值将突破500亿美元,也就是接近3500亿元人民币,这一估值超越小米,使得滴滴成为仅次于Uber的世界估值第二大初创公司,但滴滴依旧未公布公司整体的营收情况。
关于企业未来,滴滴程维2017年年初的年会上表示:希望5年到10年滴滴会成为电动汽车的运营商,锤炼沉淀我们线下车辆和司机管理的经验。下一个阶段滴滴的国际化,不会像上一个阶段那样更多的通过合纵联横的资本投入,会有精锐部队成立滴滴远征军,去到巴西、日韩、欧洲。
未来很多城市会和滴滴一起打造城市智慧交通,目的是让整个城市的交通效率更高,用户体验更好,用大数据融合发展。
滴滴开始寻求更大的战场——无人驾驶技术。
去年7月,滴滴CTO张博就曾公开透露:“无人车是滴滴重大战略布局,很快会有无人车上路,滴滴无人车团队将由滴滴研究院院长何晓飞负责。”今年1月在北京举办的滴滴年会上,CEO程维也宣布滴滴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无人驾驶和新能源汽车运营商。
当然,这势必也是对标Uber而做出的一项决策,然而正如同Uber触动了谷歌的奶酪一样,同样坐不住的还有百度。卧薪尝胆多年,几乎已经放弃了所有传统优势领域的百度不顾外界负面新闻满天飞,一心死磕无人驾驶技术,就等着有朝一日——至少在国内——靠无人驾驶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然而越是接近变革之日,越是有抢行者前赴后继。
尤其是这一次的滴滴,来者不善。
不难发现滴滴如今的资本背景里面,阿里巴巴和腾讯都占据着一定的地位,所以滴滴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的布局,更像是国内BAT势力的一次角逐。一旦被敌人乱了阵脚,百度很可能彻底失去在国内市场的话语权。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