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汽车安全的越发关注,那些所谓的碰撞测试就越发重要。事实上,相比“铁皮厚度”、“关门声”、“车重”等粗狂评价,由中立第三方给出的碰撞测试评价会相对客观。
但一系列碰撞测试条件,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就像天书一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最简单的问题:碰撞试验的时速都是定死的,如何能反应多变的实际路况中?比如最高限速120km/h,为何碰撞测试的时速要限定在50km/h左右?
如果大家没有时间听疆哥废话,或许可以花1分钟时间看以下几点文章总结:
1. 事故发生率不是取决于单一车辆最高速度,而是与车速与平均速度的差值。平均车速为80km/h,而设定50km/h为速度差,就可以覆盖30~130km/h的速度范围。这是定50km/h为碰撞速度的原因之一;
2. 碰撞速度过高,不利于对测试结果的分析,这是50km/h定为碰撞速度的另一个原因;
3. 当然,目前主流碰撞机构,在速度上选择确实有点单一,这还涉及一个成本因素。
4. 目前多数碰撞测试机构的测试环节还是有疏落,所以大部分厂商都是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策略;
5. 中国C-NCAP虽然被冠以“五星批发部”,但是近年来,中国C-NCAP也开始有所突破,甚至有些实验项目要优于国际主流机构。
背后的原因
早在1964年,美国联邦高速公路管理局研究员Solomon发表了一项关于事故中车速的研究。这套研究表明,车辆的速度并不直接与事故发生率相关,车速与平均速度的差值才是引发事故的原因。
这很好理解,在高速路上开车,并不一定比在国道上危险;但是在高速路上开着国道的车速,那肯定会很危险。假设高速路上平均车速为80km/h,那么±50km/h的速度差,就能涵盖车速在30—130km/h的大部分车与车碰撞情况。所以说,碰撞实验选择这个速度是合理的。
除了与实际情况相似,碰撞时速定为50km/h的另一个好处是能使碰撞后的结果更加清晰可见,便于分析。如果过高的时速碰撞,那会有什么结果?
英国汽车节目《第五档》(正是那个被前Top Gear调侃过的Fifth Gear)进行了一次测试,将一台老款福克斯以每小时193公里的速度,撞向一面混凝土墙。结果就是车辆完全毁坏,甚至连后悬挂都无法幸免。如果换做是其他车型,想必结果也差不多,对几坨废铁很难分出优劣。现在的碰撞机构,比如IIHS,会根据车身结构、假人约束和假人受伤情况三个方面分别进行四档评价;过高的车速碰撞后显然不能进行准确评分。
车企如何“应试”
有了科学合理的碰撞速度,现在的实验就能实现对车辆安全的精确评估了吗?现实没那么美好,厂家往往会通过对规则的研究,重点应付实验中的情形,以获得更高的评级。至于消费者真正会遇到的事故情况,反而表现更糟糕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这样的黑暗角落,只有在碰撞标准突然变化的时候才会暴露。
2014年,美国道路交通安全保险协会(IIHS)独家进行的一项新的碰撞测试:测试车以64Km/h的速度,用车辆前部驾驶员一侧大约车宽25%的面积去撞击一个5英尺高的刚性屏障。不同于以往40%的碰撞面积,这样的小面积碰撞能模拟现实中与树、电线杆等发生碰撞的事故。而小面积碰撞却恰好避开了许多车型的防撞结构,以至于第一批小型车测试结果中只有1款雪佛兰获“良好”,4款获“及格”,其余均6款为“差”。差评车型更是包括了此前表现良好的丰田普锐斯C、本田飞度等车型。可见,厂家深谙应试之道,考题一变就慌了阵脚。
如果说对付小面积碰撞不理想,要怪考题太过苛刻;那么,2016年的突击复查,暴露的就是车企过分应试的陋习了。同样是美国道路交通安全保险协会(IIHS),选取了7款碰撞成绩为最优评级的紧凑型SUV,进行副驾驶侧的25%偏置刚性正碰。原本在驾驶员侧碰撞成绩顶尖的车型,换了一边来撞,竟只剩一个为优了。可见一些车企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应试了,进一步发展出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套路。
特别是丰田RAV4,原本坚挺的A柱,换了一边撞竟然出现了严重弯折,评级掉为最低的“Poor”。一好一坏的两面在同一台车上,对比起来颇为讽刺。国际一流大厂尚且如此,大部分其他品牌想必也好不到哪去。卖车时说好的全面安全保障,在实验规则的要求下,左右两边都不能一视同仁了,可见厂家对规则的过度迎合之严重。
规则在进化
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曝光后,测试机构也在不断提升自己实验的全面性。当前25%小面积碰撞已经成为常规项目,副驾驶侧的25%偏置刚性正碰测试成绩也计划在2018年成为评分项目之一。
至于车企下一步又会如何应对,大家心里都没谱;但至少目前已知的这两处“痛点”,厂家已经进行了弥补。所以说,要想完全反映出车辆的安全级别,单一的碰撞情形是远不能概括全部的。固定的方向不行、固定的面积不行,固定的车速又怎么能称得上全面呢?当前国际主流碰撞机构,在速度的选择上颇为单一,更多是因为成本有限;他们很可能日后会公布不同的速度碰撞结果,想必到时候又会有许多车型的弊端被暴露出来。
中国的碰撞机构
相比于美国、欧洲的碰撞机构存在了多年,并且早已将车企们玩得团团转;我国的汽车碰撞实验室起步较晚,公信力也有待加强。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早年被网友戏称为“五星批发部”,直指其标准过低,许多车型都能拿到五星评价。但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C-NCAP的要求也在同国际接轨,为我国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参考。甚至在一些方面,其实验项目要多于国际主流机构。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碰撞测试只有50km/h左右的时速,确实具有一定局限性。在实验中引入更多变量,才能完全模拟现实中的事故,给消费者足够的参考。很有可能再过几年,我国的C-NCAP会最先打破这一传统,提供更具全面性的实验数据。我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安全碰撞机构也要跟得上步伐,日后C-NCAP的表现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