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驴子占车道太烦人 内嵌式停车能攻克吗?

随着共享单车的普及,最后一公里和政府推崇的绿色出行,被互联网公司所解决,不仅解决了没有公交地铁居民的出行难,缓解公共交通资源的紧张,也对黑车、黑摩的给予了致命性的打击,一举多得。不过,由于此前骑车人变少,越来越多新修的马路,拉宽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变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隔离带也极为少见,再加上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违章停车,这就造成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经常混行,尤其是电动自行车混入机动车道,大大增加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机非混行的问题,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南路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停车车位,取名为“内嵌式停车”,由石景山交通支队设计主导。那么这种全新的停车方式到底体验如何呢?我们到现场一探究竟。

苹果园南路并不宽,只有双向两车道,没有中央绿化隔离带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绿化隔离带。事实上,这段试行停车位路段并不长,原因是试验路段是该条路最宽的路段,再往西至苹果园地铁站道路变为双向单车道,不具备施画条件。并且试点路段只有一侧施画新式停车位,而另一侧则未施画新式停车位。

内嵌式停车并不是传统的车贴马路边停,而是便道、非机动车道、停车位,机动车道这样的布局,非机动车道夹在了便道与停车位之间,这样就避免了自行车与机动车混行的局面。在停车位与非机动车道的界限中间有白色粗实线,在粗实线上,每个车位前后都有柔性隔离桩分隔。非机动车道宽1.8米,停车位长度5.8米,停车位与机动车道还设有80厘米的安全区域,方便司机上下车。

第一次试停车位,发现每个车位还是很大的,停进去很轻松。但是停车倒车入库前,需要借用旁边至少半条机动车道,这样正常的机动车道只有一条半,在上下班车流量较大的时候,肯定会影响交通,并且在停车前尽量提前打灯,避免后车紧跟,先拐进车位内,待后面无车后,再重新拐出将车停好,对于新手来说,可能是个考验。

在泊车过程中,车辆倒入时,由于后视镜里没有了马路道边作为参考,所以倒车时实际上后视镜只能看到那条粗实线作为参考,并不醒目,更多还是通过前后车的位置,对比参考停车是否入位。车身回正进入车位后,后视镜就能看到那个比较明显的柔性隔离桩了。第一次停车可能比较生疏,或者感到不习惯,不过很快第二次就能熟练掌握。

驾驶员下车时,由于不再有非机动车经过,所以驾驶员开门更安全、安心,同时左侧的安全区为驾驶员赢得了上下车的空间。上下车方便,不会受到正常机动车道行驶车辆的影响。

从我们的现场观察来看,新式的停车位最大受益者,实际上是非机动车道上的骑车人,停放的机动车实际上形成了一条安全隔离带,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隔离,不再会因为道边有机动车停放,或正在停车,而逼迫非机动车进入机动车道躲避,造成潜在的危险隐患。现场我们看到,绝大多数骑车人都选择了走新的非机动车道,显得很安全。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新的非机动车道并不宽,仅能容下两个自行车人并行,并且超车时还要比较小心,如果是有骑三轮车的人,则会占领整个非机动车的宽度,从而影响后面快车的超越。因此,个别一些骑电动自行车的快递小哥,或是外卖员,由于赶时间,在狭窄的通道超越自行车比较麻烦,仍会选择机动车道行驶。不过可喜的是,我们在现场看到选择走机动车道的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的人并不多,证明这条道的效果还是比较成功的。

当然,在我们体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非机动车道过窄,这可能是路面宽度有限,或者交管局担心一旦非机动车道过宽,就会有机动车违章在此停车。但我个人觉得后者并不是问题,只要在非机动车道的两头加一个机动车禁行桩即可。

其次,是在右侧的车门与非机动车道没有像左侧一样的安全隔离区,但恰恰右侧车门下车的乘客没有像驾驶员那样,有看后视镜下车的习惯,往往直接开门,会发生车门与自行车人碰撞的问题,尤其是后座的乘客,一些轿车后排空间紧凑,遇到老年人、高个子或身材胖的人下车需要全打开车门,这时候车门会占据半个非机动车道,会产生明显的互相干扰矛盾。

其三,是这个车位更适合小轿车,如果遇到大客车或大卡车停靠,则由于车辆较宽,会紧贴着机动车道,有可能会干扰外侧机动车道车辆的通行,不过好在我们观察到,外侧机动车道要明显宽于内侧车道。

其四,在停车位的尽头区前方,有一个公交车道,和一个无灯控路口的人行横道,停在路中央的车辆很可能遮挡驾驶员的视线,如果车辆在此不减速,又遇到突然窜出的行人,很可能发生意外。

汽车杂谈 汽车杂谈

1人在论坛活跃

进论坛逛逛

最新帖子

全部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发表评论发表评论
  • 回复
  • 点赞
  • 收藏
  • 分享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