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了为什么合资车质量比国外同款车型要差,发现很多人都不知道合资车也是国产的:其实所有的合资车国产化率都达到了60%以上,个别车型比如桑塔纳、捷达、朗逸等,国产化率接近100%。在税收上合资车与自主车也享受同等待遇。
闲言少叙,今天主讲自主车的质量。
为什么自主车配置那么高,价格还能做到这么低?
同级别自主车的配置比合资高,这是一定的,有多高呢?至少高两个等级的配置,但价格反而更低,主流细分市场,自主车与合资车的平均价差在45%以上。比如16万的朗逸与10万的帝豪配置差不多。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在汽车质量上,必须降低标准以减少成本,否则无法实现低价战略。
所以,自主车的质量大都比合资车低得多,汽车之家做过统计,2015年合资新车质量平均线是269(百车故障数),自主品牌则是443,近一倍的差距。这个问题上一篇已经讨论过,本文不再多讲。
综合下来,虽然同级别自主车比合资车的初始购买价要低,但是由于劣质导致使用寿命低,保值率低,维修成本高,反而在最终的使用成本上,自主车高于合资车。
但现实情况是,老百姓反而觉得自主车皮实耐操,保养便宜,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大部分买自主车的车主,对行车品质的要求并不高,维修保养的意识也较低。很多自主车主对汽车的要求是能开就行,要是再多个中控导航、定速巡航、全景倒车影像之类的配置,就感觉特别实惠。
而且本身买车的时候就有个心理暗示:这车这么便宜,就别要求太多了。就好比孤品的普洱茶2000块钱/斤,结果你在网上500块钱买到了,你肯定知道这掺假了,所以喝起来味道差点儿就差点儿,你好意思去投诉么?最多下次不买这家店的茶叶。
再比如别人买辆2万的山地车,肯定爱惜,你自己500块买辆自行车,虽然一蹬轮子就嘎吱嘎吱,但你会想要去保养吗?
所以没什么好说的了,自主车之所以质量差却依然占据1/3的市场,是因为其目标用户与合资车不同。
为什么自主车就不能狠下心去提高质量呢?
这就牵涉到质量成本的控制问题。先向大家简单叙述:
什么是质量成本?
就是车企为了让汽车质量达到一定水准,必须要投入的费用。
它包括了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后者主要是为用户提供证据,让我们知道产品质量有多好,比如做碰撞测试,质量认证等等。本文主讲运行质量成本,它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
预防成本可以理解为,预防产品质量不达标所产生的费用,比如产品设计、员工培训等等。
鉴定成本可以理解为,产品造出来之后抽样检验质量的费用。
内部损失成本可以理解为,因产品质量不合格在出厂前返修或废弃而造成的相关损失。
外部损失成本可以理解为,成品出厂后因质量问题造成的相关损失。
以上成本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中的最佳质量点,就是车企优先选择的成本控制方案。
一般企业的质量成本占比是15-20%,但优秀的企业会低很多,比如丰田的质量成本占总营收的比例已经低于4%。
我国的车企也不乏优秀的质量控制案例。以长安汽车为例, 2012年总营收288亿,其中质量成本是14亿,占比4.5%,这是非常优秀的成绩。
但这是对于车企来说的,对消费者就不一定了。企业都是逐利的,在继续提升质量并不能明显提高收益的情况下,企业会优先考虑成本。
比如上文提到的长安汽车,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案是优秀的,但产品合格率仅为79%。
而丰田的质量成本虽然占比很低,但是产品合格率却已接近100%。
这就是自主车企受限于自身技术条件的无奈现实,如果要提高产品质量,就涉及到设计、选材、零配件、设备、工艺、员工培训等等一系列方案的改动,这造成的成本增加是高昂的。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奇瑞下属的观致品牌。很多人可能还没听说过这个牌子,也不需要多介绍,只说一点,他是目前自主品牌里唯一一个在质量上达到国际水平的汽车。但是为此奇瑞付出了什么代价?从他2007年诞生到现在就一直亏损,负债高达60亿。为什么质量这么好的自主品牌卖不出去?很简单,看看他的价格,比同级别自主车型高出3-5万元,达到了合资车的价格水平。
这远远超出了老百姓对自主车价格的心理预期。
而且,观致5的顶配与吉利博越顶配一对比,配置太过简陋。谁还想去买他呢?
要质量还是要配置?自主车企不得不做出选择。
通过上边的曲线图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质量合格率越低,那么内外部损失成本就会越高,为什么长安汽车的合格率不到80%,总的质量成本却可以这么低?
像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这类费用,企业都可以能省就省,但是对于外部损失成本,车企是难以控制的。
外部损失成本是指成品出厂后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等而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申诉受理费用、保修费用、退换产品的损失费用、折旧损失费用和产品责任损失费用等。
以上所有的外部损失费用中,最费钱的一项是什么?
召回缺陷汽车。
看看大众和丰田在召回中的损失。
从2000年开始,丰田为了扩张全球业务,开始疯狂地追求成本控制,当时被誉为“成本杀手”的丰田前CEO渡边捷昭制定了一个从2002年到2004年降低成本30%的计划,力争把质量成本从4%控制到1%以内。
过分追求降低成本,导致的结局是汽车召回。刹车门事件丰田召回的车辆中最早的一批就是2004年生产的产品。
直到2009年问题集中爆发,丰田已经召回了超过900万辆汽车,为此支付了20亿美元的费用,而当年丰田集团的全年利润也才11亿美元。比这更严重的后果,是丰田质量神话的陨落,这个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渡边捷昭也引咎辞职。
大众排放门曝光之后,前CEO马丁·文德恩全球公开道歉,并引咎辞职,同时拨款73亿美元来完成对1100万辆汽车的召回和修理工作。即使这样诚恳的道歉态度,扔有11%的民众表示不会再购买大众的汽车,同时大众还可能面临信用降级。
再来看看国内的召回情况。
今年年初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公布了数据:2015年全美缺陷汽车召回数量是5120万辆。中美两国这几年国内汽车年销量都在2000万辆这个级别,那么中国汽车召回数量是多少呢?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去年国内缺陷汽车召回数量是554.85万辆,差不多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其中自主品牌召回12万辆。
中国汽车质量比美国高吗?这当然不可能。自主车质量比合资车高吗?这当然也不可能。
唯一的解释是,车企掩盖了质量问题,减少了召回数量。
怎么做到的呢?
在我国,负责监督产品召回的部门是质检总局,但是汽车事故的相关数据掌握在公安部门,而公安部门没有义务向质检总局提供相关数据,这导致实施召回的主管部门难以确定汽车缺陷是否属实。
国内不完善的召回体制,让自主车有天然的逃避召回的优势,因为自主车几乎都蜗居在国内市场,2015年国产品牌出口不到100万辆。而合资车就不同了,同一款车在国内卖,国外也卖,一损俱损,只要国外一曝光,国内车型也跑不了。2009年大众因为DSG变速箱存在严重缺陷,宣布召回北美1.35万辆汽车,随后国内的迈腾DSG变速箱问题也被曝光,大众这才召回了部分国产迈腾。
而自主车面对质量问题,主要通过技术服务来解决。什么意思?
有3层意思:
1.我不承认车有缺陷
2.出了故障我给你修
3.过了保修期要付费
2015年传祺GS4 7G-DCT双离合变速箱被质疑存在缺陷,异响严重,传祺召回了吗?并没有。
比亚迪唐过分强调加速性能,却没有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导致电池寿命衰减严重,这种明显的缺陷,比亚迪召回了吗?并没有。
长城哈弗H9上市之后被爆出变速箱存在缺陷,可能会对车上人员生命造成威胁,长城最后道歉了,但是召回了吗?并没有。
事实上,即使想召回也难,因为这些技术问题,自主车企目前根本没法解决。
双离合变速箱的平顺性和可靠性问题是根深蒂固的,连大众都搞得焦头烂额,传祺作为新兴车企,技术储备不足以解决这个难题,唯一的解决方案是更换变速箱。
2016年传祺GS4新款车型推出了搭载爱信6AT变速箱的版本,价格跟7速双离合版本车型一模一样。爱信6AT变速箱的更换成本是15000元,去年GS4销量是13万辆,如果召回,传祺最高将支付19.5亿元,而去年广汽集团整车销售的利润总共也就21亿元。
比亚迪唐的设计缺陷也同样属于技术储备不足。比亚迪唐的混动方案其实是套用丰田THS系统的模型(这在我之前的文章详细论述过:比亚迪唐吊打丰田特斯拉了吗?)。但是丰田THS系统最关键的传动装置:行星齿轮结构PSD,这目前只有丰田能产。
比亚迪只能用自己的6速双离合变速箱取代PSD,这导致了一个问题:后电机无法通过与双离合变速箱连接来完成动力分配,只能直接连在后驱动轮上。这虽然增加了汽车的加速性能,却损害了汽车寿命,而且加速性能与插电混动车的节能目标背道而驰,后来比亚迪通过系统升级,降低了汽车一般行驶状态下的性能水平,以延缓损害,但这治标不治本,设计缺陷导致的平顺性和可靠性问题将永远存在。
所以,如果说合资车质量不如国外是成本问题,那自主车质量不如合资车,则完全是技术问题。技术上的落后,是自主品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面临的现实,低价策略没有质量作保障,终将被市场淘汰。自主品牌如果不加紧步伐,提升技术和品质,最终只能沦为外企供应商的下游组装厂。
任何在消费问题上高举爱国大旗的人,都非蠢即坏。
产品就是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就像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你试试跟那些爹妈说:“这奶粉虽然可能导致你女儿尿不出来,但这毕竟是国产的,支持国产国家才有未来嘛!”你等着被爹妈打出屎来。
对于国产车的现状,本文属于终结篇。从第一篇文章到现在,我已经连续写完一个系列:
我为什么不会买20万的国产车为什么说“支持国产车”是个伪命题德日中畅销轿车对比,中国汽车落后世界一个时代自主车卖不好,是我们爱国热情不够?为什么国产车质量比国外差很多?原因不是你想的那样
有人会说,你这么折腾有什么劲,车企又不会给你打钱。其实我只是单纯想把实话说出来,因为对于买主来说,真相是最重要的。
作为消费者,基本上是没有能力和时间去一一鉴别产品的好坏的,只能把这些交给相应的机构,在美国,买东西拿不准的时候首先看消费者报告,它给出的参考意见大家都很买账。而中国目前没有这样的机构能够给消费者一个客观公正的调查结果。
我知道我是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努力让它变得更好一些。我们的市场上充斥着太多的过度包装和以次充好,我仅仅是希望以后尽可能买到自己能够放心使用的东西。而我能做的事就是尽可能以可靠的数据,说出我认为客观的事实,虽然微乎其微,但是我坚信这样做的不止我一个,最终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比昨天更美好一些的。
让我们一同努力吧!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