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情怀还能卖多久?答:很久!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手段赋予了许多词汇新的含义,比如情怀。当罗永浩举着锤子手机Balabala的讲情怀,台下或许会出现这样的对话:“诶,他在讲啥子?”“讲锤子。”

  

  而后“情怀”这个词的商业气息就越来越浓厚,不仅是没有产品空谈理想的人讲情怀,连大多数的实力派也开始频繁的使用“情怀”这个词,后果是什么?有实力的讲讲情怀卖得更好了,没实力的,该倒还是倒了。

  我的观点

  可见“情怀”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对于汽车而言,你的产品甚至你的品牌还达不到足以讲“情怀”的地步,即使你戴上了这顶帽子,总有一天要么掉了,要么被压死。而当你问我在汽车行业情怀还能卖多久时,我毫不犹豫的回答:很久。这不是放屁,这是事实。

  正如我之前所说,没有实力的情怀只是一发空炮,而汽车产品的质量逐日提高也是必然的。有人说现在汽车质量问题那么多,几乎天天都能看到断轴的新闻。其实如果你理性的来看,这些都是正常的。

  以往汽车的需求集中在哪?国家,机关,富人区。现在呢?满大街。所以不是以前的车没问题,而是以前你没有车。现在你有了,“中奖”的几率难免就提高了。

  

  相对于过去艰难、简陋的造车工艺来说,无论合资还是自主,中国制造的质量一定会越来越高,这是必然的趋势。那么当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力逐渐跟上人们的认知之后,我们承认产品就好了,还要情怀做什么?答:“拿来卖。”

  最先开始的“情怀”集中在大部分的80后人群,对于他们来说“情怀”是怀旧情绪的一种,而今后的消费主力是谁?踏着80后的影子逐渐过渡成长起来的90后,他们不会怀旧吗?会,伪怀旧。

  90后生在一个时代交接口,他们受80年代的影响,却又被注入了90年代的快节奏,所以他们适应能力强,学的很快,但是他们缺少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主见。在90后的发展历程中,“自我”的意识被树立的很好,但是缺少了“主见”,所以有一个现象在90后的群体里是避免不了的,那就是跟风。

  

  一个90后,当他说他喜欢张学友、喜欢叶倩文,这时候你要去辨别,他是真的有研究那个年代的港星文化或者对张学友这个人如痴如醉,还是仅仅因为一首《遥远的她》而喜欢上张学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质。

  80后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他们看见并体验过,而到了90后开始追星的年纪,港星已经开始在内地逐渐褪去了,台湾明星开始占据了绝大多数的90后人群。所以90后说怀念张学友,怀念香港音乐,那都是伪怀旧。

  和汽车一样,有人钟情MINI,有人沉迷高尔夫GTI,有人倾心Jeep,有人迷恋思域Type-R。放在80年代,你说这是个性,我信。但是放到当下,我说这是跟风。有多少买这些车的人仅仅是因为喜欢?而买这些车的人,尤其是90后,有多少是真正了解历史并懂得这些车性能的人?

  

  

  有一部分是,但一定有一部分不是。而对于这部分不是的人,情怀就是消费的动力,“伪怀旧”是他们唯一可以用来支撑自己信念的方式,因为90年代,除了速度,什么都没有。

  虽然“情怀”作为商业性词汇是从罗永浩这个70后口中说出来的,但是看看锤子手机的价格,看看现在的70后、80后,他们其实都是务实的一代,即使嘴上讲情怀但实际上他们最不买账的就是情怀。如果不是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别说情怀,你就是上升到理想层面他也不买,因为要吃饭。

  而对于90后来说,冲动消费要大于理性消费。可能他这个月工资只有3000块,但是为了陈奕迅他可以花1000块买演唱会的内场。而在中国,能力越大所带来的不是责任越大,而是冲动越大。别和我说人长大了,心智成熟了就不会冲动了。欲望是站在冲动背后最大的魔鬼,能力越大,欲望的坑就越大,用什么填?用情怀。

  

  

  “或许我不懂为什么你们都喜欢高尔夫GTI,或许我不懂MINI究竟有什么好,但我身边的人都说好,都买,所以我也觉得好,我也买。”中国式的从众心理,在90后这个没主见的一代人身上早已被放大。

  所以为什么情怀还能卖下去?因为无知。为什么说可以卖很久?因为无知是一条长路,失去了主见,一切都是被动的,无知则是自然的。

  

  最后,一定要绕回我们的主题,汽车卖情怀能卖那么久?能。你看诺基亚红了大半辈子最后被一个苹果干掉了,不仅如此,苹果在霸占了主流消费人群的同时,还出了《乔布斯传》,书也好电影也好,这种洗脑式的文化影响是老美最喜欢做的事,诺基亚败就败在这里。而随着汽车产品的质量会越来越高,情怀一定是营销必备手段之一。

 

汽车杂谈 汽车杂谈

1人在论坛活跃

进论坛逛逛

最新帖子

全部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发表评论发表评论
  • 回复
  • 点赞
  • 收藏
  • 分享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