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刹车系统是什么来的?

全部回答1
默认 最新
  • ABS(自动防抱死刹车系统)可说是行车安全历史上最重要的三大发明(另外两个是安全气囊与安全带),ABS也是其它安全装置(如ESP行车动态稳定系统与EBD刹车力分配系统)的基础。今年是ABS系统诞生25周年纪念。过去的二十五年中,ABS系统拯救了近15000名北美地区驾驶者的宝贵生命,让我们趁这个机会回顾一下ABS系统的发展及它带给汽车产业的影响 2004年是历史上部量产的民用型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自动防抱死刹车系统)诞生的第25周年纪念。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ABS系统不但持续进步、精益求精,也帮助许多车主从鬼门关前逃过一劫。在介绍ABS系统过去25年的巨大贡献之外,我们还要回顾ABS的发展史。 “自动防抱死刹车”的原理并不难懂,在遭遇紧急情况时,未安装ABS系统的车辆来不及分段缓刹只能立刻踩死。由于车辆冲刺惯性,瞬间可能发生侧滑、行驶轨迹偏移与车身方向不受控制等危险状况!而装有ABS系统的车辆在车轮即将达到抱死临界点时,刹车在一秒内可作用60至120次,相当于不停地刹车、放松,即相似于机械自动化的“点刹”动作。此举可避免紧急刹车时方向失控与车轮侧滑,同时加大轮胎摩擦力,使刹车效率达到90%以上。 从微观上分析,在轮胎从滚动变为滑动的临界点时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达到。在汽车起步时可充分发挥引擎动力输出(缩短加速时间),如果在刹车时则减速效果(刹车距离最短)。ABS系统内控制器利用液压装置控制刹车压力在轮胎发生滑动的临界点反复摆动,使在刹车盘不断重复接触、离开的过程而保持轮胎抓地力最接近理论值,达到刹车效果。 ABS的运作原理看来简单,但从无到有的过程却经历过不少挫折(中间缺乏关键技术)!1908年英国工程师J. E. Francis提出了“铁路车辆车轮抱死滑动控制器”理论,但却无法将它实用化。接下来的30年中,包括Karl Wessel的“刹车力控制器”、Werner Mhl的“液压刹车安全装置”与Richard Trappe的“车轮抱死防止器”等尝试都宣告失败。在1941年出版的《汽车科技手册》中写到:“到现在为止,任何通过机械装置防止车轮抱死危险的尝试皆尚未成功,当这项装置成功的那一天,即是交通安全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可惜该书的作者恐怕没想到这一天竟还要再等30年之久。 当时开发刹车防抱死装置的技术瓶颈
    0 点赞

没有更多内容了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