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厂商不是造不出优秀的混动和电动汽车,而是无法控制成本

行业资讯
2023-01-29 21:39

大势已定。

在过去的2022年推出新车,车辆如果是新能源汽车则会备受关注,车辆如果是燃油动力汽车则热不过三天;虽说现在还是燃油动力汽车的销量占比高,然而其销量支柱多为定位较低的普通代步车,在豪华汽车市场中也只能依靠降低定位来换取份额;新能源汽车则能在价格更高、不变甚至增长的前提下实现产销量的双增长,所以新的格局已经成型,想要赢得未来就得主攻电驱动技术领域。



两田一产,日系汽车。

还有未来吗?

丰田首次出现下滑, 本田下滑高达12%,日产下滑达到22%,马自达下滑超过40%!其他的二三线品牌就不用讲了。销量下滑的原因正是这些日本汽车厂商的主力车型都还是燃油车。难道是汽车工业体系完善的日本造不出来优秀的电动或插电混动汽车吗?其实不然。虽然日本汽车产业链一直围绕着内燃机车运转,但也并不是不具备向新技术转型和靠拢的基础;也就是说现阶段的日本汽车厂商确实缺少一条完善的产业链,不过这些汽车厂商在中国市场里打造的车辆需要有极高的“国产化率”,从核心总成到零部件都是可以依托中国汽车产业链的。

自主品牌之所以能赢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根本原因正是已经打造出了这么一条产业链。

而这条产业链不仅是自主汽车厂商可以依靠,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东风日产、广汽本田或东风本田也是可以依靠的;所以并不是这些汽车厂商造不出来优秀的电动汽车,那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这里面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因素,其一是“合资模式”。

这个模式看似是给了外国汽车厂商开拓中国汽车市场的机遇,其实也是早就挖好的坑,因为合资企业是由两到三家汽车厂商组成,其中每家汽车厂商都需要合理的利润;于是合资汽车的利润率就必须足够高,初期合资车企有“定价权”的阶段里,虚高的价格可以合理控制利润空间。可是一旦自主品牌的国产汽车成熟,这些车在产品力上不再有优势,B端汽车市场又将选项定为自主品牌以强大其品牌力;合资汽车的“性能价格比”(性价比)就会显得越来越低,此时就需要以“提升性能”或“降低价格”的两个方式来提升性价比。

提升性能做不到,因为内燃机车已经达到极限;除非使用电驱动技术才能提升,可是成本却难以控制。



难以控制成本原因正是合资模式,因为这些车的“成本/价格/利润比”是固定的,其中的单车利润必须足够大,否则就不够两三家车企分;所以其价格就不能太低,可是两个方法必须选一个,最终选项只能是降低价格;在利润空间不变的前提下降价,车辆制造成本的标准就只能越来越低,现在别说是使用高成本的电驱动平台,就是仍然有内燃机和变速箱都很难打造出品质与之前相当的燃油车了。



第二个因素是“品牌定位”,日系汽车的定位很低。

低价格的车无法合理运用高性能的电驱动平台,那造中高端车不就行了嘛;诸如理想、蔚来、问界、岚图、比亚迪和红旗汽车,这些品牌的中高端电动或混动汽车都有强悍的动力,两田一产只要打造出定位高于这些品牌的车,留出足够大的成本空间则同样能打造出高水平的新能源汽车。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日系品牌的高端车有多少人认可”。



丰田旗下的雷克萨斯在过去的一年里销量暴跌,而且一直都被定义为二线豪华品牌;广汽旗下的讴歌已经离开中国汽车市场,东风日产旗下的英菲尼迪虽然嘴上说绝对不退出但销量也不必之前的讴歌好多少。

这就是日系豪华汽车品牌的现状,现状说明的是没有多少人会认可高价格的日系汽车。



究其原因还是脚盆鸡的文化形象不够理想,无法支撑高端商品,加之其在欧美立足的基础就是依靠“廉价”,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汽车爱好者都在关注国际汽车市场;所以日系汽车品牌的定位也就越来越低了,这样的品牌所打造的高端车注定会是小众品牌。那么日系汽车的未来也就很清晰了,高端车造不了、低端车造不好,结果自然是被市场淘汰;即便有一天这些厂商都以独资的方式在华运营也不例外,因为品牌定位改不了。




汽配观察员
星空汽车
专注汽车领域,新车,二手车及周边。微信公众号:星空汽车
收藏 收藏
我来说两句~
暂无评论消息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