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6日,潍柴集团正式发布新产品,推出了全球首款热效率突破50%的商业化柴油机。
这一消息一经公布,便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热效率是衡量内燃机燃油利用效率的标准,热效率越高,燃油消耗越少,节能减排的效果就越显著。
在此之前,柴油机的普遍效率停留在45%已经将近四十年。
50%以上的热效率,代表着世界上最领先的性能,可以说,潍柴集团打破了顶级柴油机的技术壁垒,这一次突破,带来了柴油机的新时代。
在潍柴集团的产品发布会上,德国博世集团、奥地利AVL、德国FEV、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这些曾经的行业巨头纷纷拉低身段,争相合作,希望能够进一步寻求合作。
引用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沃尔克马尔·邓纳尔的话来讲:潍柴集团已经成为了世界一流柴油机制造商。
50%热效率柴油机,中国机械的又一奇迹
柴油机的发展,特别是在热效率的进展上,一直都并不顺利。
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往往需要更加强大结实的结构才能维持机械运转,因此,其工艺难度要高出一个档次。
1897年,世界上第一台压缩式的点火单缸柴油机,由德国发明家鲁道夫·狄塞尔发明。
这款机械的热效率为26%,这个标准从诞生之初,便是人类最为顶尖的工艺。
无数人进行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很长时间都没能突破。
直到美苏冷战时期,苏联由于自身军事需求,对柴油机进行了长期投入和研发,最终才慢慢达到了40%的理论热效率,实现了柴油机的第一次突破。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看似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个40%是有一定水分的。
所谓的40%,是在实验室状态下的理论最大热效率。
考虑当时的加工组装精度和维护情况、实际运用情况,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
但即便如此,苏联柴油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独步世界的存在。
直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电子工业大发展带动了机械加工机构提升,同时有了微电子设备的精细控制。
德国博世公司通过发明了多钢泵多孔式长油嘴的弹簧喷油器,才再一次将柴油机热效率提升到了45%。
在这段时间,我国也通过引进西方技术,达到了43%热效率的国产柴油机的工业化量产,中国八六式步兵战车,就是这一技术的最佳代表。
对于柴油机而言,45%的热效率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成绩了。
柴油机热效率突破40%以后,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非常困难。
在可预见的将来,如果没有锻造业,机械工业的整体突破,几乎不可能再有所提升。
因此,从这一次技术迭代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柴油机再也没有更大的突破。
直到2020年,潍柴的50%热效率柴油机的问世,才正式打破了这个极限。
必须要提的是,柴油机50%热效率并非潍柴集团首创。
事实上,几年之前就曾经有西方国家实现,但这些成绩均是在实验室状态下进行的理论成绩,远远达不到量产的标准。
而潍柴集团的这一次突破,直接推出了“WP13H柴油机”商用产品。
其不单单能够量产同时符合国六标准以及欧VI标准,甚至还能够做到核心技术不泄露的情况之下对外出售。
这说明,潍柴集团的确掌握了某种“核心技术”。
如果潍柴集团想要单独追求数据,那么按照实验室内的标准,牺牲一部分减排指标和使用寿命,使柴油机高负荷运转。
因此理论上,潍柴集团的柴油机热效率还能再升一个台阶。
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在面对记者采访时,曾经做出过这么一个比喻:潍柴集团的突破就好比人类百米短跑成绩第一次进入十秒。
潍柴集团的突破是世界内燃机发展的历史上的节点,以潍柴集团发布“WP13H柴油机”产品为界限,柴油机正式进入了50%热效率时代,为全球柴油机热效率定义了新的标准。
商业上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
此时此刻,潍柴就成为了制定标准的一方,无论是德国人还是美国人都已经意识到,错失了潍柴,那就是错失了未来。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各地金融市场都不景气。
在整个市场归于冷寂的时刻,潍柴居然凭借着一己之力,为山东省拉来了德国凯傲50亿元的投资。
这笔投资不单单是对潍柴的发展有利,甚至对整个山东省而言都极其重要。
得知消息以后,山东省政府乐开了花,当即表示“项目吹哨,部门报到”,全程跟踪服务。
项目开工仪式上,省委书记刘家义、省长李干杰亲自赶到现场,为项目站台。
可以说,潍柴集团的胜利,赢了里子,更赢了面子。
谭旭光的崛起之路,从濒临破产到反吞母公司
潍柴集团的突破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与此同时,另一个新的问题也出现:为什么起步较晚的中国能率先突破50%热效率?为什么最终是由潍柴集团完成了这次突破?
事实上,如果在十几年前有人预言潍柴集团在未来将是世界领军者的话,那么一定会被人笑掉大牙。
潍柴集团的起步并不算高,早年的潍柴集团隶属于中国重汽,是一个“半死不活”的小部门。
1998年,谭旭光刚刚出任潍柴董事长时,当时整个集团上下现金只剩8万,欠债却高达3亿。
更为悲剧的是,此时潍柴集团的主要生产线遭遇火灾,全线烧毁,无法生产。
摆在谭旭光面前的局面称得上是绝路,工厂没法正常运转,但是债务却每分每秒都在增长利息。
如果再不做出举措,那么等待潍柴集团的只有一个下场:破产倒闭。
彼时的谭旭光只有37岁,是潍柴集团从创立以来最为年轻的厂长,无论从经验还是资历上来看,都不起眼。
潍柴集团倒闭“已成大局”,但是,谭旭光上任后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
一方面,他积极开始对公司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他也发挥自己早先基层业务员的特长,开始为公司寻找新的出路。
之后的日子里,谭旭光开始了在全国各地的奔波,每到一地,他都要考察当地市场,询问客户需求。
在他的努力下,很快便找到了潍柴集团的转机,那就是做重卡。
1998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井喷的起点。
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国内市场迅速出现了大量的工程机械订单,其中重卡尤为短缺。
然而由于此时我国国内能做重型卡车的厂实在是太少了,市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因此,谭旭光便选择把宝押在这里。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当谭旭光向母公司中国重汽提出要做重卡时,却遭到了母公司的一口回绝。
理由是中国重汽也要朝着这个领域前进,双方之间业务重叠。
简单而言,就是母公司嫌弃谭旭光“抢了自己的生意”。
面对上级的压力,这一次谭旭光没有妥协,在他看来市场本就是自由竞争,哪有不许别人抢生意的道理?
为此,谭旭光顶住了所有压力,向潍柴集团下达命令,全力朝着重卡领域冲刺。
由于早年曾经有着一定的技术积累,在有了新的目标以后,潍柴集团很快便开发出了一款性能不错的重卡。
投放市场以后大受好评,原本已经危若累卵的潍柴,经过这么一次历史机遇,重新活了起来。
然而,谭旭光的举动也使得他和母公司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2004年,熟悉市场的谭旭光率先前往香港准备上市。
而这个时候,他的母公司中国重汽也在筹备去香港上市。
两家业务完全重叠的公司同时上市,势必在吸引资金上出现挤占效应,因此,双方矛盾进一步升级。
老是和母公司对着干也不是个办法,最终在2006年,经过山东省国资委的调和,潍柴集团和中国重汽和平分手。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于谭旭光和潍柴集团而言,和中国重汽的分手,给了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中国重汽之下的时候,潍柴集团和母公司一样,引用的是德国博世公司的柴油机技术,从核心到生产线几乎不搞原创。
内燃机的热效率历来都属于“世界级难题”,无数科研团队为了提高柴油机的效率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但是均未取得突破。
国企经营往往追求稳定,既然有现成技术卖,那就直接买,没有必要去啃这块硬骨头。
分手之后,谭旭光开始重视起了国产柴油机的研发。
他明白随着国内工程机械市场越来越发达,在未来这些几十年前的老技术肯定是不够用的,想要给企业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那就必须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
从事实上来看,谭旭光的这一步走对了。
之后的日子里,潍柴集团不断地精进自身技术水平,其产品质量逐渐与中国重汽拉开了差距,从早年的负债3亿元,最终做到了市值五千亿元的巨大规模。
此时,潍柴集团的市场份额甚至已经超越了老上司中国重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国产巨头。
2018年,由于多年来的优秀表现,谭旭光被上级部门再次提拔,反过来当上了中国重汽的党委书记,重组两家国企。
砥砺前行,朝着55%热效率奋勇前行
柴油机的研发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现有水平上,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在原理上都越来越困难。
不单单要用各种技术手段反复推销各种环境,还要反复论证柴油本身是否存在改善的空间,甚至要对燃烧室的燃烧过程做建模分析。
无论从时间上还是金钱上,都是一项庞大的开支,以往的国企都对其敬而远之。
在谭旭光的年代,大多数国企在技术上都趋于保守,往往抱着一套技术用到倒闭都不舍得换。
重新整合了两家企业之后,谭旭光有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权,这也使得他能够有机会进一步提高科研投入。
然而谭旭光从来不是一个安分的人,潍柴集团也不是一般概念中的国企,在向着金字塔顶突击的过程中,他们是动了真格。
2019年7月30日,潍柴集团做出了一个极其破天荒的举动,那就是向总设计师发了1000万奖金,引发了全国关注。
国企给科学家一次性发放这么大的一笔钱,在以往是几乎不存在的。
从这一点我们也能够看出,潍柴集团下了多么大的决心。
对于科研人员的重视,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才是潍柴集团成功的最大秘密。
除了技术本身的突破以外,我们更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技术突破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样的?
谭旭光的果敢作风,在业界算是出了名的敢做敢干。
2018年,谭旭拿到中国重汽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卖掉房地产公司:
“听说,中国重汽的房地产是个品牌,我马上考虑把他卖掉。为什么,因为我不懂……一家企业干主业都不挣钱,配上商业用地后,靠房地产挣了钱,核心竞争力一定是零!”
在掌管中国重汽以后,谭旭光对于中国重汽上上下下进行了考核,最终还作了裁员2.2w的消息。
谭旭光的这一举动十分大胆,要知道,整个重汽全部员工也只有4.2万人,相当于裁去了一多半。
然而谭旭光有着自己的理由,以目前中国重汽的产量来看,完全用不了这么多的人。
韩旭光表示:国有企业不是养老的地方,在未来要尽量少用派遣工干活,多用自己的员工干活。
在谭旭光的主导下,中国重汽成为了国企改革的一个样板。
过去时间里,很多人想要进入国企,目的在于一旦进入就相当于握住了铁饭碗,工作压力小,衣食无忧。
但是,就谭旭光的改革来看,未来抱着这样目的进入国企,很有可能就行不通了。
除了制度上改革,谭旭光对于企业内部的腐败问题,也是坚决杜绝不容姑息,在中国重汽召开供应商大会。
谭旭光在发言中直陈:“你们来谈业务,我们重汽大楼的工作餐非常好吃,你们不需要拿钱多好,还可以降低成本。你花这个钱干吗呢?你将来真想送礼,想办法送给我,我再把你送到纪委去。”
面对记者的采访,谭旭光曾经放出豪言,未来我们还要搞出55%热效率的柴油机。
谭旭光坦言,创新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式、打破路径依赖、打破条条框框,干别人不敢干的事、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世人皆知潍柴独步世界,但鲜少有人知道其背后曾经不被理解的落寞,有十年坚守的孤独,有承受失败的压力,这才是谭旭光与潍柴集团成功的关键要素。
参考资料:
谭旭光:实现中国内燃机可靠性理论与技术的突破!.潍坊高新区发布
2.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目录及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