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粉丝朋友留言并附带了一个链接。
内容是某知名车评人对插电混动汽车的观点,基于从不去看这些所谓的视频车评,所以对其真实水平并不了解,在这里只能说对其知名度较高的某种测评方式是不敢苟同的;那就是用游标卡尺测量防撞梁的厚度,之后给出是强还是弱的评价,撇开材料抗拉或屈服强度不谈而只谈厚度,这个操作就显得有些诡异了。
回到主题,其观点是插电混动汽车有优点但也有缺点,这是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可是其描述明显带有偏见,那就是有插电混动车的缺点多于优点的意思。
比如:
内燃机部分,机油机滤的保养是需要的
电驱动部分,有“自燃隐患”
这个说法没有错但描述很是扯淡呐。
难道燃油车就没有自燃隐患了吗?看一看历年来的数据,貌似燃油车的自燃率是居高不下的,这种使用内燃式热机以燃烧的方式来做功,需要润滑油来减磨和辅助降温的发动机,其实会造成更高的自燃率。只是现在的汽车圈里存在有组织且有规划的唱衰新能源汽车的大批ID,外国汽车厂商为了拖慢中国车企的电动化进程,某些公关公司为了活下来,某些媒体为了刷流量和知名度都会不遗余力的炒作这个话题,所以公众也才会将新能源汽车视为“洪水猛兽”,然而在绝对的产品力面前,这样的唱衰也无法阻挡燃油动力汽车的销量下滑和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
(自燃险是1997年实行,新能源汽车普及只是近十年间)
插电混动和增程汽车有两套动力系统,但是真的是“双模式切换”那么简单吗?
其描述有讲到车辆可以切换模式,平时用电来通勤,跑长途的时候可以“用油”。
这个说法没有错但描述得不够精准,现在的一线自主品牌的国产插电混动和增程汽车里,基本没有不能以“油电混合”模式来跑长途的车了;车辆的运行模式有两个,其一是纯电,其二是“HEV·油电混合”,在第二个模式中仍旧是以电动机为主要动力单元,内燃机起到两个作用。
分别为:
发电
辅助驱动
所有插电混动汽车其实都有“增程属性”,混动指的是内燃机和电动机要同时输出动力,任何一个动力单元不参与都不能称之为混动;而要实现持续的混动就必须让电动机有电可用,跑长度的时候就是让内燃机带动发电机来运转,转化出的电能供给给电动机来消耗,也可以同步给动力电池组充电(达到SOC设定值会停止充电)。
所以插电混动汽车确实有双模式,但并不是“纯油驱动”,除非是没有发电机的某些车辆,比如长安的六档三离合混动专用变速器,吉利老款P2.5,大众汽车的DQ400e架构等;而比亚迪的DM-i/p,长城、吉利和奇瑞的2~3DHT等平台都是有发电机的,这些车不存在内燃机高负荷运转的工况。增程汽车压根不需要内燃机来驱动,只是带动发电机运转而已,这些车的内燃机更没有“压力”;品牌参考长安深蓝SL03,哪吒S,问界系列,岚图系列和理想汽车等。
插电混动汽车的保养分为两部分,内燃机并不需要高频率或高成本的保养。
这两类车的行驶里程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
EV
HEV
内燃机的保养只要参考HEV的行驶里程,也就是油电混合模式中,让内燃机启动后的行驶里程。
其讲到插电混动汽车平时用电,这就对了,一辆插电混动汽车九成以上的时间都不用油,内燃机一年能跑多少公里呢?大部分车辆都是一年几千公里,那么内燃机的磨损(老化)程度就会远低于燃油车,保养也不需要高成本投入;因为机油不需要高标准了,即便是1.5T-2.0T的发动机,一年行驶几千公里也只需要用半合成机油,机油的分类区分的主要是使用寿命而非性能。
三电部分不用保养,只是在内燃机保养时检查即可;所以插电混动或增程汽车不论如何使用,其用车成本都是远低于燃油车的。
总体而言,这种车辆是优点大于缺点,混动的初衷是为了降低油耗,纯电动驾驶的初衷是为了降低用车成本;这套系统的双模式本就是为了克服燃油车的缺点,所以插混汽车相比燃油车当然是进化后的选择。
如果一定要说插电混动汽车有什么缺点的吧,就是有些车会有“续航焦虑”。
习惯于纯电动模式的驾驶感受和使用成本的插混汽车用户,在内燃机启动后总会感觉各种别扭;这种心态说白了就是能用电就不用油,用油就难受,可是早期的插电混动或增程汽车的纯电续航里程不够长,所有偶尔会有“续航焦虑”。但是近两年推出的插电混动中端车,其纯电续航能达到200-310公里,比如王朝汉唐系列,SL03,哪吒S,理想系列等,如果预算对应的是这些车,插混车的缺点也就感受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