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观看
星际行星,或称为流浪行星、孤儿行星,粗略地说是不绕任何恒星公转的行星,它们原本绕着自己的恒星公转,受到其他行星等天体的引力影响后被抛出该行星系,流浪于星系或宇宙之中,2011年科学家利用重力微透镜法首度证实星际行星的存在,并推测银河系内木星大小的星际行星数量大概有恒星的两倍之多。
5观看
行星(英文:Planet)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在行走一般。 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4观看
大家都知道,太阳系一共有八大行星。我们最先发现的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1787年,人们发现了天王星。1840年,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和英国的亚当斯各自通过独立的研究得出结论:从天王星轨道不规则的情况,可以推断在它外边还有一颗行星,1846年发现了这颗行星,命名为海王星。 八十四年后,根据类似的研究,又发现了冥王星(现已经除名)。
10观看
7观看
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是指以硅酸盐岩石为主要成分的行星,该类行星的结构大致相同:一个主要是铁的金属中心,外层则被硅酸盐地幔所包围。它们的表面一般都有峡谷、陨石坑、山和火山。[1]类地行星与气体巨星有极大的不同,气体巨星可能没有固体的表面,而主要的成分是氢、氦和存在不同物理状态下的水。
《恒星和行星》是2001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科罗德。
13观看
脉冲星行星 (Pulsar planets) 是围绕脉冲星公转的行星,而脉冲星即高速自转的中子星。脉冲星的行星通常以脉冲计时 (Pulsar timing) 来倾测,因脉冲星的自转速度几乎不变,因此以精密的仪器来倾测脉冲的变化可推断到该脉冲星可能有行星存在。 第一颗毫秒脉冲星,PSRB1937+21,在1982年被发现,转速为每秒641转,它的辐射落在无线电的波段上,但他拥有转速最快中子星的头衔只有大约180天。在2005年发现的PSRJ1748-2446a
9观看
碳行星(Carbon planet),又称为钻石行星,是一种假设存在的类地行星,其内部拥有钻石内层,厚度可达几十公里。该理论由Marc Kuchner首先提出,这些钻石行星可在不少恒星的原行星盘中产生。
矮行星(Dwarf Planet,别称侏儒行星)是具有行星级质量,但既不是行星,[1]也不是卫星的天体。其体积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围绕恒星运转,自身的重力足以达成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通常是球体),但未能清除邻近轨道上的其它小天体和物质。
12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