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笛慢》》是一首词牌名,作者是宋·黄庭坚。
1观看
背花鼓是流传于陕西省 渭南市华县下庙乡的汉族 民俗舞蹈,因表演时鼓手身后背一个扇形花架而得名。又因鼓手击鼓时双脚不停左右横移,有轻微蹦跳之感,故又称“踏鼓”或”蹦鼓子”。 华州背花鼓经历千年的演变,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背花鼓的表演再不是祈神求雨,而是以群众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表现在民间,更是汉族劳动人民欣欣向荣的精神风貌的展现。
10观看
襄阳花鼓戏是以湖北襄樊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域地方性的传统戏曲剧种,主要以打锣腔为主,并具鄂北方言与艺术的特点。因剧种流行区域的关系,各地习惯以地名而冠之。故有襄阳花鼓、宜城花鼓、枣阳花鼓等称谓。上世纪80年代统称为襄阳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并影响、传播到湖北郧阳、远安以及陕南、豫南等地。在当地曾有“一清、二黄、三越调,花鼓戏玩得也热闹”的称誉。其剧种声腔由“桃腔”、“汉腔”、“四平”、“彩腔”以及“干梆子”等组成,具有汉水中上游质朴、爽朗的音乐风
2观看
远安花鼓戏的角色分小生、小旦、小丑(少数几出戏有净角行当),历来均由逻辑性扮演,其音乐男女不分腔。传统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腔分正腔、采腔两大类。正腔腔系有陶腔、汉腔、南腔、四平,属“板腔体”音乐;采腔腔系多为一戏一曲,如“ 绣荷包调”、“瓜园会调”等30多种,属“曲牌体”音乐,打击乐有苏锣、苏钹、钩锣、马锣、边鼓、简板。 苏锣、苏钹1人操作,为主奏乐器。
3观看
《起立鼓掌》是由斯图尔特·罗菲尔执导,艾尔·斯帕恩扎、Jeana Zettler等主演的歌舞电影,于2010年7月16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五个平凡的女生要参加全国青少年音乐录影[1]比赛的故事。
地花鼓俗称花鼓子,是一种流传在宜昌市域秭归、兴山、宜昌等县的古老的传统舞蹈之一,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据老艺人祖辈相传推断,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一周二岁打花鼓,打到九州十三府”的台词唱腔来看也说明了它源远流长。 地花鼓属灯舞类,最初仅限于春节等传统佳节时与大闹花灯活动穿插进行,汇同“狮子”、“龙灯”、“彩莲船”一起进行表演,载歌载舞,情节生动,内容朴实,表演风趣,喜闻乐见。这种传统文化习俗后来逐渐进入人们日常生活领域,民间操办红白喜事也打起花鼓子来
鼓儿词又称枣庄小鼓、石门小鼓。它起源于枣庄市市中区一带,流传于鲁南、鲁西南和苏北地区的一种古老、独特、稀有的传统说唱剧种。鼓儿词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末进士石元郎是鼓儿词的始祖。
0观看
太平锣鼓又名太平军锣鼓。是一种江苏省的传统鼓乐。根据戴埠镇流传下来的“太平军锣鼓”军乐改编而来。它博采众长,其乐器之多、节奏之严、旋律之深、和声之强、音乐语言之明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太平锣鼓是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镇、溧阳市南山景区管委会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人皮鼓,据文字记载带有点传奇色彩的人皮鼓,解放前确曾在安西县桥湾镇存在过,不止一面而是两面,鼓面大的如汤碗口,小的如饭碗口,颜色褐黄,还显现皮肤的神经纤维。一遇刮风,鼓便会发出沉闷的自鸣声。这两面人皮鼓,是清圣祖惩办父子两个贪官在承建桥湾行宫中弄虚作假、巧取豪夺被处死后剥皮而制成的,架在街口,以警戒官吏。
9观看
鼓岭是江西庐山牯岭、浙江莫干山、河南鸡公山之外又一处有影响的避暑地,1886年由西方传教士开辟。其位于福州晋安区,距福州市中心约13公里,山高800多米,夏日最高气温不超过30℃,吸引了许多不耐福州酷暑的西方人士。1935年时,这里拥有200多幢风格各异的避暑别墅,还有教堂、医院、网球场、游泳池、万国公益社等公共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