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粮食

转基因粮食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也就是说,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 生物体( 植物和 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

其实,转基因的基本原理也不难了解,它与常规杂交育种有相似之处。杂交是将整条的基因链( 染色体)转移,而 基因转移是选取最有用的一小段基因转移。因此,转基因比杂交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基本种类

为了提高农产品营养价值,更快、更高效地生产 食品,科学家们应用转基因的方法,改变生物的 遗传信息,拼组新基因,使今后的农作物具有高营养、耐贮藏、抗病虫和抗除草剂的能力,不断生产新的转 基因食品。

第一类,植物性转基因粮食

植物性转基因粮食很多。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 焙烤性能。

番茄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 果蔬,但它不耐贮藏。为了解决番茄这类果实的贮藏问题,研究者发现,控制植物衰老激素乙烯合成的酶基因,是导致植物衰老的重要基因,如果能够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抑制这个基因的表达,那么衰老激素乙烯的 生物合成就会得到控制,番茄也就不会容易变软和腐烂了。美国、 中国等国家的多位科学家经过努力,已培育出了这样的番茄新品种。这种番茄抗衰老,抗软化,耐贮藏,能长途运输,可减少加工生产及运输中的浪费。

第二类,转基因微生物粮食

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所以,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例如,生产奶酪的 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取出,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第三类,转基因特殊粮食

科学家利用生物 遗传工程,将普通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科学家培育出了一种能预防霍乱的苜蓿植物。用这种苜蓿来喂小白鼠,能使 小白鼠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强。而且这种霍乱抗原,能经受胃酸的腐蚀而不被破坏,并能激发人体对霍乱的免疫能力。于是,越来越多的抗病基因正在被转入植物,使人们在品尝鲜果美味的同时,达到防病的目的。

安全方面

转基因粮食是利用新技术创造的产品,也是一种 新生事物,人们自然要问,食用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其实,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 英国的 阿伯丁罗特研究所的普庇泰教授。1998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幼鼠食用 转基因土豆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这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随即, 英国皇家学会对这份报告进行了审查,于1999年5月宣布此项研究“充满漏洞”。 1999年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指出蝴蝶幼虫等田间 益虫吃了撒有某种转基因玉米花粉的菜叶后会发育不良, 死亡率特别高。目前尚有一些证据指出转基因食品潜在的 危险。

但更多的科学家的试验表明 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赞同这个观点的科学家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 科学试验,国家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科学家们也都抱有很严谨的治学态度。另外,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会使用农药来保证质量,而有些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无需喷洒农药。还有,一种食品会不会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没有受体和能不能被 代谢掉,转化的基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

比如说,我们培育的一种抗虫玉米,向玉米中转入的是一种来自于苏云金杆菌的基因,它仅能导致鳞翅目昆虫死亡,因为只有鳞翅目昆虫有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特异受体,而人类及其它的动物、昆虫均没有这样的受体,所以无毒害作用。

1993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 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实质等同”的 原则,即: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 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 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 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如果无实质等同性,需逐条进行安全性 评价。

在我国,国家科委于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用于指导全国的基因工程研究和开发工作。2000年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8个相关部门参与,共同制订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

加上一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 上海世博会上外宾的食用安全,科技部设立“世博科技专项行动”,交 上海交大任务,由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张大兵教授负责的“食品中病原体、 有毒有害物质、转基因成分等快速、现场检测方法研究及产品开发”。“食品中病原体、 有毒有害物质、转基因成分等快速现场检测”,由此上海交大已成功研制开发出多个 食品安全检测产品,并已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检测机构示范应用。这是科技部与 上海市与2005年初启动”世博科技专项行动”的

随着转基因问题日益成为热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转基因,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关于转基因的诸多争议。 越来越多的反对声音告诉我们,转基因粮食存在着巨大 争议。随着国际众多科研机构对转基因粮食的调查,发现转基因粮食确实会带来众多对人体健康的不确定性。国内的许多学者也相继表示:转基因粮食存在巨大争议,转基因不等于进步!其背后甚至隐藏着事关国家安全的阴谋。许多文章和书籍(例如《生化超限战:转基因粮食和疫苗的阴谋》)更是系统地揭露了转基因阴谋的前前后后。甚至有反对派把支持转基因者说成了一种原教旨主义的 歇斯底里。

当然,生物技术的进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里质疑转基因粮食并不是反对 转基因技术本身,我们反对的是对于转基因技术的 滥用。

法规禁用

2012年2月21日,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粮食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的第十二条特别提出,转基因粮食种子的科研、试验、生产、销售、进出口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粮食品种上应用转基因技术。

2018年3月7日,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潘显政在发布会回答记者有关转基因农产品问题时表示,我国转基因农产品生产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我们对转基因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只有通过安全评价才能获得生产证书。第二,我国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的路线图进行发展转基因农产品。第三,充分考虑需求,批准抗虫害、抗旱等农作物的生产。潘显政表示,转基因玉米商业化生产问题也要按照以上三点执行,目前我国只有棉花和番木瓜批准了商品化生产,没有批准转基因粮食。[1]

社会评价

2014年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找到了一些省份滥种转基因作物的证据,他认为农业部应该对此负责,但从来没有得到农业部的回应。崔永元甚至称,“你让我拿命赌我都赌”。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下榻酒店接受了成都商报的独家专访,大大方方回应了崔永元的质疑。谈到转基因食品,他说,“我肯定在吃。单就豆类这一单一品种来说,我认为它的风险几乎是零”。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