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鹃

鸦鹃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褐翅鸦鹃优质词条-->编辑中

【物种信息】  中文学名: 褐翅鸦鹃

  中文目名: 鹃形目

  中文科名: 鸦鹃科

  中文属名: 鸦鹃属

  同物异名: Polophilus sinensis Stephens, 1815, 

  中文俗名: 大毛鸡 毛鸡 红毛鸡 红鹁 黄蜂 绿结鸡 落谷

  拉丁文目名: CUCULIFORMES

  拉丁文科名: Centropodidae

  拉丁文属名: Centropus

  拉丁文种名: sinensi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Stephens, 1815)

  英文俗名: Greater Coucal

形态

  中型的鸟类,体长为40—52厘米,体重250—392克。黑色的嘴较为粗厚,尾羽呈长而宽的凸状。雄鸟和雌鸟的羽色很相似,通体除翅和肩部外全为黑色,头、颈和胸部闪耀紫蓝色的光泽,胸、腹、尾部等逐渐转为绿色的光泽。两翅为栗褐色,肩和肩的内侧为栗色。

分布

  褐翅鸦鹃在国外见于印度、缅甸、斯里兰卡、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中国南方的常见留鸟,上至海拔800米。在我国分布于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海南等地。

习性

  褐翅鸦鹃主要栖息于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林缘灌丛、稀树草坡、河谷灌丛、草丛和芦苇丛中,也出现于靠近水源的村边灌丛和竹丛等地方,但很少出现在开阔的地带。喜欢单个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平时多在地面活动,休息时也栖息于小树枝桠,或在芦苇顶上晒太阳,尤其在雨后。它善于隐蔽,遇到干扰或有危险的时候就很快藏在地上草丛或灌丛中,也善于在地面行走,跳跃取食,行动十分迅速,还常把尾、翅展成扇形,上下急扭。飞行时急扑双翅,尾羽张开,上下摆动,速度不快,通常飞不多远又降落在矮树上。它的鸣声连续不断,从单调低沉到响亮,其声似“嗷,嗷”声,好像远处的狗吠声,数里之外都能听见,尤以早晨和傍晚鸣叫频繁。

  褐翅鸦鹃的食性较杂,主要以毛虫、蝗虫、蚱蜢、象甲、蜚蠊、蚁和蜂等昆虫为食,也吃蜈蚣、蟹、螺、蚯蚓、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其它无脊椎动物,以及蛇、蜥蜴、鼠类、鸟卵和雏鸟等脊椎动物,有时还吃一些杂草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但在它的食物中,害虫和害兽的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被誉为“农林卫士”。

  叫声:一连串深沉的boop声,开始时慢,渐升速而降调;复又音调上升,速度下降至一长连串音高相等的或缩短的四声boop叫声。又作突然的plunk声。

繁殖

  每年3月雄鸟就开始求偶了,它们全身的羽毛蓬松,两翅低垂,尾呈扇状展开,跳着盘旋的舞蹈,围绕和追逐雌鸟,同时也用鸣声来吸引雌鸟。这时的雌鸟也常鸣叫,叫声好像母鸡的“咯,咯”声。交尾以后,就在草丛、灌木丛、芦苇、竹林以及攀缘植物中等处营巢,距地面的高度为1—7米不等。巢由细枝、草茎、草叶等构成,有时只用其中的一种材料。巢的结构较为粗糙,形状为球形,开口于侧面的上方,孵卵的亲鸟的尾羽常常露在巢的外边。每窝产卵3—5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有时有淡黄色的光泽,但在孵化时很快消退。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雏鸟孵出后就能在地上蹒跚而行,有危险时便钻入草丛之中,一周以后便能离巢试飞了。

濒危等级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因素

  过度的人为捕猎将褐翅鸦鹃推入险境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