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主城区(30)夏商时期,市境属“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诸侯,市境为州来子国所辖;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市境属吴;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位于淮河上游的蔡国被迫几度迁都,求救于吴。为便于吴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吴国帮助蔡国迁都于州来,改州来为下蔡。
战国初期,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市境属楚。战国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寿春,改寿春为郢,市境成为楚国的京畿之地。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市境淮河以南属九江郡(郡治寿春),凤台县及淮河以北属泗水郡。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获罪伏诛,改封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今寿县)。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刘长获罪流放,死于途中。文帝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都寿春。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获罪自尽,废淮南国,复为九江郡,治寿春。西汉时期,市境先后属淮南国、九江郡所辖,凤台县属沛郡下蔡县。
东汉时期,市境及凤台县均属九江郡所辖,分属寿春县、下蔡县。汉末,袁术据寿春改设淮南郡。入魏仍称淮南郡,治寿春。其后,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为淮南王,明帝青龙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其间,市境及凤台县均为淮南郡所辖。西晋初年,淮南郡迁治于寿春,市境为其所辖。永嘉乱起,淮河流域沦为战乱区,江淮郡县大批废弛,北人南迁。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于湖,市辖境则为侨置的南梁郡。
南北朝期间刘宋、萧齐、萧梁沿袭东晋侨置淮南郡于江南,市境先后有豫州、梁郡等侨置郡县。北魏、北齐、北周、隋时,市境复为淮南郡所辖,凤台县属汝阴郡下蔡县。
唐置淮南道,市境属淮南道寿州所辖,凤台县属河南道颍州下蔡县。五代十国时期淮南道称谓不变,寿州、下蔡先后为吴、南唐所有。
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属淮南路寿州所辖。熙宁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市境属淮南西路寿州所辖,淮河以南属寿春县,淮河以北属下蔡县。后宋金和议达成,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市境淮河以北属金国,淮河以南为宋地。
元代,市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分属寿春、下蔡两县所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怀远县,今市区东部属怀远县所辖。
明代,全境属南直隶凤阳府辖地,分属寿州(包括今凤台县)、怀远县、凤阳。
淮南市中心夜景.(3)清代,市全境属江南省凤阳府,安徽省凤阳府。分属寿州、怀远、凤阳所辖。雍正十一年(1733年)从寿州分置出凤台县,辖故下蔡县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年)凤台县迁治于下蔡县故地(今城关)。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
1950年9月,建县级淮南市。
1952年6月,建立省辖淮南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淮南市下辖5个区、2个县。[8]
5个区: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
2个县:凤台县、寿县。[8]
名称 | 下辖 |
---|---|
田家庵区 | 辖5个乡镇、9个街道,73个社区,41个村。 |
潘集区 | 辖10个乡镇、1个街道,23个社区,153个村。 |
谢家集区 | 辖6个乡镇、5个街道,37个社区,56个村。 |
八公山区 | 辖2个镇、3个街道,23个社区,21个村。 |
大通区 | 辖4个乡镇、1个街道,18个社区,50个村 |
寿县 | 辖21个镇、4个乡 |
凤台县 | 辖8镇、7乡 |
名称 | 下辖 |
---|---|
山南新区 | (建设中) |
毛集实验区 | (县级区):毛集实验区又叫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辖毛集镇、夏集镇、焦岗乡,共3个乡镇,5个社区,38个村。 |
开发区 | 淮南开发区又叫淮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辖1个村。 |
名称 | 下辖 |
---|---|
田家庵区 | 辖5个乡镇、9个街道,73个社区,41个村。 |
潘集区 | 辖10个乡镇、1个街道,23个社区,153个村。 |
谢家集区 | 辖6个乡镇、5个街道,37个社区,56个村。 |
八公山区 | 辖2个镇、3个街道,23个社区,21个村。 |
大通区 | 辖4个乡镇、1个街道,18个社区,50个村 |
寿县 | 辖21个镇、4个乡 |
凤台县 | 辖8镇、7乡 |
名称 | 下辖 |
---|---|
山南新区 | (建设中) |
毛集实验区 | (县级区):毛集实验区又叫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辖毛集镇、夏集镇、焦岗乡,共3个乡镇,5个社区,38个村。 |
开发区 | 淮南开发区又叫淮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辖1个村。 |
淮南市位于东经116°21′5″~117°12′30″,北纬31°54′8″~33°00′26″之间,地处安徽省中北部,东与滁州市毗邻,东南与合肥市接壤,西南与六安市相连,西与阜阳市相接,北与亳州市、蚌埠市交界。最东端位于大通区孔店乡王祠村以东、高塘湖中心线上,最西端位于凤台县尚塘乡侯海孜以西与利辛县接壤处,最南端位于寿县三觉镇冯楼村槐树庄以南与六安市金安区接壤处,最北端位于凤台县与蒙城县、利辛县交会的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上。辖区东西最长距离80.23千米,南北最长距离122.68千米,总面积5533平方千米。
淮南市境在构造单元上属于中朝准地台淮河台坳淮南陷褶断带(即华北地台豫淮褶皱带)东部的淮南复向斜。东界为郯庐断裂,西临周口坳陷,北接蚌埠隆起,南邻合肥坳陷,南北为洞山断裂和刘府断裂夹持。区内构造以北西西向构造占主导地位,受后期强烈改造,但总体形态变化不大,复式向斜内次一级褶皱及断裂发育。地质演化历史可分为前震旦纪、震旦纪—三叠纪、侏罗纪—第四纪3个阶段,前震旦纪,淮南地壳处于活动阶段;震旦纪—三叠纪属于剧烈运动时期,先后经历了蚌埠、凤阳、皖南、加里东、华西力、印支等运动。其间地壳几度隆起沉降,形成了海陆交互相地层。特别是晚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环境,为煤炭资源的生成提供了良好条件,从而形成了境内大量的煤炭资源。侏罗纪—第四纪,经过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逐渐塑造出了今天的地貌特征。淮南地图
市境以淮河为界形成两种不同的地貌类型,淮河以南为丘陵,属于江淮丘陵的一部分;淮河以北为地势平坦的淮北平原,淮河南岸由东至西隆起不连续的低山丘陵,环山为一斜坡地带,宽约500米~1500米,坡度10°左右,海拔40米~75米;斜坡地带以下交错衔接洪冲积二级阶地,宽500米~2500米,海拔30米~40米,坡度2°左右;舜耕山以北二级阶地以下是淮河冲积一级阶地,宽2500米~3000米,海拔25米以下,坡度平缓;一级阶地以下是淮河高位漫滩,宽2000米~3000米,海拔17米~20米,漫滩以下是淮河滨河浅滩。舜耕山以南斜坡以下,东为高塘湖一、二级洪冲积阶地,西为瓦埠湖一、二级洪冲积阶地;中为丘陵岗地。淮河以北平原地区为河间浅洼平原,地势呈西北东南向倾斜,海拔20米~24米,对高差4米~5米。
温度
淮南市是属于淮河以南地区,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淮南主城区(30)偏高,平均气温16.6℃,较常年偏高1.0℃;全年只有2月、12月较常年分别偏低0.7℃、1.5℃,其余月份均较常年偏高,其中4月较常年偏高2.8℃。冬季平均气温3.5℃,较常年偏低0.1℃,为正常年份。年高温日数28天,较常年偏多11天。年极端最高气温38.9℃,出现在7月30日;年极端最低气温-5.5℃,出现在1月23日。初霜出现在11月6日,终霜出现在3月13日,全年无霜期238天。
降水
淮南市全年降水量893.4毫米,与常年相比正常略偏少,季节性降水分布不均。6月22日入梅,7月21日出梅,均较常年偏晚,梅雨量166.3毫米。12月22日,迎来第一场降雪。全年降水日数107天,暴雨日数5天。
日照
淮南市全年日照时数为1922.2小时,比常年偏少248.7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3%,日照充足天数(日日照率>60%)180天,日照不足天数(日日照率<20%)114天。
淮南市境位于淮河流域,最大的地表水为淮河。市境支流有东淝河、窑河、西淝河、架河、泥黑河等。湖泊有瓦埠湖、高塘湖、石涧湖、焦岗湖、花家湖、城北湖等。人工河有茨淮新河。此外,还有蔡城塘、泉山、老龙眼、乳山、丁山、许桥等小型水库以及采煤塌陷区积水而成的众多湖泊、湿地,最大的为樱桃园(谢二矿塌陷区,亦称淮西湖)。淮南市水域面积400多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约16%。
淮南市境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沉积层,面积约1650平方千米,探明可采储量4.5亿立方米,与地表年平均径流量大致相等。淮河以北地下含水层平面分布可分为3个区域。极强富水区分布于市境泥河、祁集、平圩、高皇、段湾等地区,单井出水量每小时75立方米左右;中等富水区分布于武集、贺疃等地,单井出水量每小时52立方米左右;弱富水区分布于芦集、架河、田集、古沟、龚集、夹沟、苏嘴等地,单井出水量每小时25立方米左右。水质属于重碳酸钙、镁水,矿化度500~600毫克/升。
淮南市矿产资源的特点:一是能源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的有煤炭、煤层气、地热等资源。二是煤炭资源优势突出,分布集中,且煤质优良。此外,还有高岭土、石灰岩、白云岩、磷矿、含钾岩石、陶粒页岩、砖瓦粘土、地下水、矿泉水等资源。
淮南煤田远景储量444亿吨,探明储量180亿吨,占安徽省的70%,占华东地区的32%。早在明朝中叶,市境居民即开始土法采煤。《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江南通志》、《凤阳府志》、《怀远县志》、《凤台县志》多有记述。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打造兵器,中都(凤阳)留守司士卒到上窑山采取大量煤炭。不仅如此,民间开采也很踊跃。民国十九年(1930年)开凿九龙岗西矿时,于民窑废坑中挖出一块石碑,记载了开采经过以及开采人姓名,时间是明万历年间,明代民窑开采情况可见一斑。清初禁止煤炭开采,市境土法采煤衰落。及至清末,近代工矿业萌芽,朝廷重臣孙家鼐也支持皖省兴办矿务。
新中国建立以后,淮南煤炭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52年3月,淮南解放后兴建的第一座矿井蔡家岗煤矿(谢家集一矿)建成投产,揭开了淮南煤矿建设的序幕。1954年,谢家集二矿、三矿、李郢孜一矿先后破土兴建,分别于1956、1957年投产;1955~1964年,先后又有李郢孜二矿、毕家岗矿、李嘴孜煤矿、孔集矿动工兴建并竣工。云集淮南西部的建井工人,住窝棚、吃咸菜、战酷暑、斗严寒,创造了矿井建设的高速度。至1964年,淮南矿区新增矿井7座,设计能力达到855万吨。
2009年,淮南市煤炭产量达到8000余万吨。2011年煤炭产量已达到1亿吨左右。是中国13个亿吨煤炭煤炭基地之一。淮南由此被称为“建在金库上的城市”、“华东工业粮仓”。
淮南电力工业是伴随煤炭工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并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工业门类。民国19年(1930年),九龙岗煤矿创办之初,购进1台7.5千瓦直流发电机,建发电房,是为淮南电力工业的源头。此后,电力工业一直是煤炭工业的一部分,从属于淮南煤矿。日本侵占淮南煤矿期间,为了掠夺资源的需要,在田家庵建立了下窑发电所,架设田家庵—大通—九龙岗输电线路。至日本投降,淮南发电装机容量由沦陷前的数千瓦增至6000千瓦。抗日战争胜利后,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推行“复兴三年”电力建设规划,兴建下窑第三发电所,到淮南解放前夕,淮南发电装机容量为8200千瓦,设大通、九龙岗、八公山3座变电所及田家庵升压站,构成建国前安徽省唯一的区域性电网,除了工业用电之外,民用电也已经开始。
淮南解放后,电力工业由煤矿附属地位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田家庵电厂进行改建,1956年,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发电机在田家庵电厂投产,成为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此后,田家庵发电厂经过5期扩建,装机容量达到60.1万千瓦,包括了6000千瓦、1.2万千瓦、2.5万千瓦、12万千瓦等不同型号的国产、进口机组,如同一座电力工业博物馆,成为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淮南新上马的火电机组占“皖电东送”总装机量的85%以上,是“皖电东送”当之无愧的“领军主力”。截至2009年底,淮南的发电装机总容量已达到1000万千瓦,发电总量460亿千瓦时以上。是全国6个煤电基地之一。
2016年,淮南有上窑、洞山、妙山、八公山、武集等6个国有林场,经营面积4351公顷,林业用地面积4282公顷,国家公益林面积3323公顷。森林公园面积4052公顷,其中上窑林场、洞山林场、妙山林场、八公山林场属于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面积3469公顷。凤台林场属省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面积582公顷。
2016年,淮南市平均降水量1094.3毫米,较2015年少1.6%,较多年均值偏大20.3%,属丰水年份。淮河干流凤台(硖山口)站年最高水位22.02米,为有资料以来的第26位。淮河干流淮南站年最高水位20.59米,为有资料以来的第31位。全市水资源总量20.97亿立方米,全市湖泊、洼地及中小型水库正常蓄水量约为9.27亿立方米。全市供水总量22.56亿立方米,用水总量22.56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1.89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52.7%;工业用水量7.67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34%。全市耗水总量11.68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66.5%。全市人均用水量476.4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182.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69.6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76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为0.556),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42.0立方米。
人口
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1.91%,提高0.83个百分点。[5]
民族
淮南市有34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8万人,居安徽省第二位,占全市总人口的2.1%。全市有4个民族乡、23个民族村,分别占安徽省民族乡村数量的44.4%和17%,此外还有4个民族社区。[9]
职务 | 姓名 |
---|---|
市长 | 张志强[6] |
副市长 | 孙良鸿、陆晞、晁友福、张劲松、程俊华、王启超[10]、乌吉乌吉阿哈买提·吐尔逊[11] |
职务 | 姓名 |
---|---|
市长 | 张志强[6] |
副市长 | 孙良鸿、陆晞、晁友福、张劲松、程俊华、王启超[10]、乌吉乌吉阿哈买提·吐尔逊[11] |
职务 | 姓名 |
市委书记 | 任泽锋 |
市委副书记 | 张孝成、汪谦慎、张志强[12] |
职务 | 姓名 |
市委书记 | 任泽锋 |
市委副书记 | 张孝成、汪谦慎、张志强[12] |
职务 | 姓名 |
主任 | 陈儒江 |
副主任 | 刘涛、赵期中、朱平、沈斌、夏智明 |
秘书长 | 王怀义[13] |
职务 | 姓名 |
主任 | 陈儒江 |
副主任 | 刘涛、赵期中、朱平、沈斌、夏智明 |
秘书长 | 王怀义[13] |
职务 | 姓名 |
主席 | 蔡宜骅 |
副主席 | 董众兵、万继军、陈永多、李大松、李雪莲(女)、周方勤、张天舒 |
秘书长 | 颜冬松[14] |
职务 | 姓名 |
主席 | 蔡宜骅 |
副主席 | 董众兵、万继军、陈永多、李大松、李雪莲(女)、周方勤、张天舒 |
秘书长 | 颜冬松[14] |
淮南
2021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457.1亿元,比上年增长5.7%,两年平均增长4.3%。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150.7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594.9亿元,增长4.2%,其中工业增加值519.3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711.5亿元,增长6.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0:38.7:503调整为10.4:40.8:48.8。预计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101966元/人,比上年增加12031元/人[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8008元,比上年增加5477元。
202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8%,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2%,工业品价格上涨2.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4%。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5%。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9.7%和5.0%,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6个和1.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8%,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分别增长36.1%、37.4%、97.8%。全年实现网上零售额6.3亿元,同比增长7.4%,占限额以上零售额比重由上年的3.4%提高到4.2%。
2021年,全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87万户,其中企业1.23万户,个体户2.64万户。年末,全市市场主体达26.6万户,同比增长15.2%,其中民营企业6.1万户,同比增长21.7%。全市省级及以上园区规上工业企业326户,净增31户;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速10.8%;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6.8%,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5]
202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3.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7%;其中,小麦种植面积21.5万公顷,增长0.5%;水稻种植面积28.0万公顷,增长1.0%;油料种植面积1.2万公顷,增长3.0%;蔬菜播种面积2.7万公顷,增长6.2%。
2021年,全年粮食产量317.1万吨,增长3.1%。其中,夏粮119.3万吨,增长0.6%;秋粮197.8万吨,增长4.7%。油料产量3.5万吨,增长4.1%。蔬菜产量90.1万吨,增长5.6%。
2021年年末全市生猪存栏63.8万头,比上年增长24.1%;全年生猪出栏117.4万头,增长30.7%。肉类总产量18.9万吨,增长12.5%。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2.4万吨,增长26.1%。禽蛋产量11.1万吨,增长1.4%。牛奶产量1.3万吨,下降2.0%。
2021年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60.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0.5%。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93.4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5万亩。
淮南
2021年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3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0.4%,股份合作企业增长38.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9%。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0.8%,制造业增长6.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4%。分行业看,重点监测的36个工业大类行业有20个增加值保持增长。煤电行业增加值增长1.4%,非煤电行业增加值增长7.0%,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1.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5.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0.5%。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中,原煤增长1.5%,洗煤增长4.5%,发电量增长7.0%,合成氨下降12.9%,化肥下降11.0%,水泥增长0.9%,乳制品增长2.2%,滚动轴承增长30.2%,汽车下降15.0%,初级形态塑料下降3.5%。
2021年年末全市煤炭产能6460万吨,火力发电装机容量1453.6万千瓦,可再生能源127.4万千瓦。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89.4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32.7%,制造业增长16.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4亿元,同比下降40.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6.08元,比上年增加0.61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17%,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
2021年,全年建筑业增加值77.2亿元,比上年增长5.9%。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18家,比上年净增54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0.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42.1万平方米。[5]
服务业
淮南
2021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4.2亿元,比上年增长6.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8.7亿元,增长7.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7.9亿元,增长20.1%;金融业增加值99.2亿元,增长5.4%;房地产业增加值102.2亿元,增长4.1%;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44.1亿元,增长5.9%。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8.1%,其中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商务
2021年,服务等新兴行业为代表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7%。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7.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8%,民间投资下降0.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1.4%。社会领域投资增长2.3%,其中卫生投资增长32.5%。
2021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71.1亿元,比上年下降6.0%。商品房销售面积306.3万平方米,增长2.2%;商品房销售额191.8亿元,增长0.6%;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41.7万平方米,下降8.2%。
2021年,全年全市新开工招商项目162个,其中工业项目128个,亿元以上其他产业类项目34个。
市场消费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2021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90.8亿元,增长13.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5.4亿元,增长8.0%。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762.7亿元,增长11.5%;餐饮收入103.5亿元,增长14.6%。
2021年,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类增长2.6%,肉禽蛋类增长3.9%,服装类增长4.7%,金银珠宝类增长45.1%,书报杂志类增长34.0%,中西药品类增长8.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4.6%,家具类增长9.9%,通讯器材类增长11.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0.4%,汽车类增长10.6%,石油及制品类下降43.0%。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4%,其中出口9.4亿美元,增长31.5%;进口0.7亿美元,增长47.4%。
2021年,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家,比上年增长100%;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4.0亿美元,增长9.8%。
财政和金融
2021年,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6亿元,增长5.4%,其中税收收入70.6亿元,增长11.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7.6亿元,下降3.6%。从财政支出项目看,教育支出增长1.6%;科学技术支出增长0.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下降0.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下降11.2%。全年33项民生工程实际拨付资金54.7亿元,增长3.2%。
2021年,全年全市直接融资总额达227.2亿元,比上年增加43.3亿元,增长23.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610.7亿元,比年初增加248.4亿元,增长10.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923.2亿元,比年初增加208.5亿元,增长12.2%。
2021年年末全市债券市场融资余额546.2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中期票据余额239.4亿元,企业债余额116亿元。当年112家企业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年末,全市有1家公司在主板上市,1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3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496家公司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
2021年,全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61.3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9.1亿元,下降0.3%;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2.3亿元,增长9.0%。赔款和给付24.8亿元,增长27.8%。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5.9亿元,增长23.7%;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8.9亿元,增长35.9%。[5]
淮南文化底蕴厚重。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招贤纳士,推剧著书立说,编纂了千古名篇--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淮南子》,发明了华夏美食--豆腐。淮南名胜古迹众多,有被中外考古学家称道的“五古”(即古战场、古墓群、古寿州窑、茅仙古洞、古生物化石群),其中的淝水之战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淮南市力打“淮南子”文化、花鼓灯文化、豆腐文化、少儿艺术和八公山旅游文化“五张牌”,激活“文化强市”。积极推动《淮南子》“古为今用”,大力宣传《淮南子》,扩大影响。一批花鼓灯专业表演团体,多次代表国家和安徽省组团出国演出,展示花鼓灯艺术的品牌优势。从1992年开始,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淮南市承办的中国豆腐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17届。
“中国豆腐文化节”简称“豆腐文化节”,每年9月15日海峡两岸(淮南、台北)同时举办的,集文化、旅游、经贸于一体的国际性商旅文化节庆,自1992年起连续在淮南举办至今,豆腐作为一种传统养生食品,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淮南在豆腐的发明、制作、食用及以豆腐为本的豆腐文化方面,为人类的古代文明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为人类的现代文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豆腐文化节被评为“2011中国十大品牌节庆”。
寿春楚文化
楚文化是古中原文化与楚蛮(今江汉一带)区域性土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基本要素是:青铜冶铸工艺、纺织和刺绣工艺、老庄哲学、屈原的诗歌和庄子的散文、美术音乐舞蹈等。寿春楚文化是淮夷文化与楚文化互相影响、渗透、融合而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古文化。寿县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馆”,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启金节、郢爰等。
花鼓灯
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花鼓灯,是流行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锣鼓等打击乐演奏、有情节简单的小戏。它是中国九亿汉族人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汉族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间舞蹈,它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
推剧
推剧是安徽省地方戏曲之一,属于稀有剧种。推剧又名“四句推子”,是在民间舞蹈“花鼓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年轻剧种。
淮南豆腐宴 | 八公山豆腐,以八公山清冽甘甜的古泉水泡制淮河流域的优质大豆,加之豆腐发祥地世代相传的精湛工艺制作而成,使得淮南豆腐不仅口感细腻绵滑,营养丰富;也更显得质地细若凝脂,洁白如玉;更为神奇的是,淮南豆腐还能够托于手中晃动而不散塌,掷于汤中久煮而不沉碎。淮南八公山豆腐制品已多达数十个种类,烹饪方法达30余种,可做成菜肴400余种。淮南八公山豆腐晶宝剔透,白似玉板、嫩若凝脂、质地细腻,无黄浆水味,托也不散碎,故而名贯古今。 | ![]() |
淮南牛肉汤 | 淮南地处淮河南岸,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牛羊遍地,特别盛养牛羊,当地古沟一带又是回民居住地,对牛肉酷爱。对牛肉的加工也有独到之处,牛肉汤更是淮上人家美味佳肴,早餐的最主要食品。淮南牛肉汤选用几十种滋补药材及卤料按一定的比例经传统工艺炮制。久经熬制而成,青香可口,不黑汤,喝多不上火,嗓不干,再配以粉丝和干丝,是江豫皖一带家喻户晓的名小吃。 | ![]() |
上窑馓子 | 上窑粗条馓子,也称“油果”、“油面条”。(上窑、洛河一带较为多见)用面粉、明矾、精盐、白糖等和成油面,把油面盘拧成网被形,下入油锅中浸炸定形,成品后有乳白色、淡黄色、金黄色。具有软、脆、焦、酥、香、鲜、咸、微甜等特点。它可直接食用,也可烩、涮、淡季制馁,可做主料、辅料。 | ![]() |
夏集面圆 | 夏集面圆又称庄子面圆、贡圆、白圆、饪子等。为“淮河三豆”之一。原料有面粉、豆粉、五花肉、鸡蛋、淀粉等;辅料有适量葱、姜、盐、味精、五香粉等。其特点是口味咸鲜适度,香醇爽口,南北皆宜。典故:有关夏集面圆传说很多,因它地取古寿州。相传夏集面圆,曾作为贡品,以谢圣上圣明,解百姓于火热、饥饿之中,救大命之恩。又有说:“庄子”曾经游尘途经寿春一带,饥渴难忍,投一老农妇家,农妇用当地的“饪子”招待了他,庄子吃后,赞不绝口,颇为感激,故流传至今。 | ![]() |
其他 | 芦集绿豆圆、潘集酥瓜、淮南益益乳业、平牧“豆麸”饼干、淮南草莓 | ![]() |
淮南豆腐宴 | 八公山豆腐,以八公山清冽甘甜的古泉水泡制淮河流域的优质大豆,加之豆腐发祥地世代相传的精湛工艺制作而成,使得淮南豆腐不仅口感细腻绵滑,营养丰富;也更显得质地细若凝脂,洁白如玉;更为神奇的是,淮南豆腐还能够托于手中晃动而不散塌,掷于汤中久煮而不沉碎。淮南八公山豆腐制品已多达数十个种类,烹饪方法达30余种,可做成菜肴400余种。淮南八公山豆腐晶宝剔透,白似玉板、嫩若凝脂、质地细腻,无黄浆水味,托也不散碎,故而名贯古今。 | ![]() |
淮南牛肉汤 | 淮南地处淮河南岸,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牛羊遍地,特别盛养牛羊,当地古沟一带又是回民居住地,对牛肉酷爱。对牛肉的加工也有独到之处,牛肉汤更是淮上人家美味佳肴,早餐的最主要食品。淮南牛肉汤选用几十种滋补药材及卤料按一定的比例经传统工艺炮制。久经熬制而成,青香可口,不黑汤,喝多不上火,嗓不干,再配以粉丝和干丝,是江豫皖一带家喻户晓的名小吃。 | ![]() |
上窑馓子 | 上窑粗条馓子,也称“油果”、“油面条”。(上窑、洛河一带较为多见)用面粉、明矾、精盐、白糖等和成油面,把油面盘拧成网被形,下入油锅中浸炸定形,成品后有乳白色、淡黄色、金黄色。具有软、脆、焦、酥、香、鲜、咸、微甜等特点。它可直接食用,也可烩、涮、淡季制馁,可做主料、辅料。 | ![]() |
夏集面圆 | 夏集面圆又称庄子面圆、贡圆、白圆、饪子等。为“淮河三豆”之一。原料有面粉、豆粉、五花肉、鸡蛋、淀粉等;辅料有适量葱、姜、盐、味精、五香粉等。其特点是口味咸鲜适度,香醇爽口,南北皆宜。典故:有关夏集面圆传说很多,因它地取古寿州。相传夏集面圆,曾作为贡品,以谢圣上圣明,解百姓于火热、饥饿之中,救大命之恩。又有说:“庄子”曾经游尘途经寿春一带,饥渴难忍,投一老农妇家,农妇用当地的“饪子”招待了他,庄子吃后,赞不绝口,颇为感激,故流传至今。 | ![]() |
其他 | 芦集绿豆圆、潘集酥瓜、淮南益益乳业、平牧“豆麸”饼干、淮南草莓 | ![]() |
淮南交通事业起步早,发展快。因淮河舟楫之利,航运业历史悠久,淮南煤矿兴起之初,航运是其主要的运输形式。民国25年(1936年)淮南铁路(田家庵—裕溪口)建成通车,大大缩短了淮南煤炭运抵长江流域的运程,而且还是沟通江淮之间陆路运输的最便捷形式。50年代建成大(通)八(公山)线,保证了矿井建设和客货运输的需要。70年代,随着潘集煤田的开发,阜(阳)淮(南)铁路兴建,一座气势雄伟的公路铁路两用桥横跨淮河,为千里淮河第一桥。建国后建成的纵横交织的公路网则成为沟通市内和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进入80年代,淮南铁路、公路、航运业全面发展,铁路复线建成通车,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邮电通信也得到长足发展,邮政电信可达世界各地。1988年开通的洞山至田家庵光缆数字通信线路为省内第一条,它标志着淮南市邮电通信已跨入安徽省先进行列。
2021年全年货物运输量25264万吨,比上年增长8.6%;旅客运输量1480.9万人,下降16.4%;公路货运周转量99.1亿吨公里,增长9.4%;公路客运周转量9.4亿人公里,下降7.6%;水路货运周转量515.7亿吨公里,增长18.4%;港口吞吐量1139.4万吨,增长14.9%。
2021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49.2万辆,其中载客车42.3万辆,载货车5.1万辆;私人汽车47.6万辆。全市公共汽车1211辆,出租汽车3508辆。全年新增一级公路6公里,二级公路5.5公里。到2021年末,全市公路里程9611.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210.6公里、一级公路达179.9公里。[5]
截至2022年2月,全市拥有2条高铁、3条高速、17条国省干线、482条县乡道,全市公路路网里程已达8650.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10.6公里、国省道851.2公里、县道618公里、乡道2542公里、村道4429公里。全市现有7大港区、9条航道(396.6公里),渡口71道,正式运营码头泊位27个,正常营运船舶1730艘,运输能力达300万载重吨。全市拥有道路运输从业人员15.45万人,运输业户1.33万家,运输车辆35990辆。公交车辆1203台(折合1453.2标台),市区共有83条公交线路,线路总长1810.9公里。全市现有省际班线55条、市际班线107条、县际班线12条、农客班线273条,拥有611个候车亭、43个客运站(点),全市794个建制村全部通客车。[15]
淮南铁路运输网络发达,阜淮铁路、淮南铁路、合蚌高铁,贯穿淮南,另有西张、淮田两条直线铁路,矿区铁路更是纵横交错。截至2011年,淮南境内铁路线总长度达431千米,铁路线上镶嵌着淮南站、淮南西站、大通站、潘集站、凤台站等共16个火车站。在中国所有城市中,淮南铁路线路最长、车站最多,当创城市铁路“吉尼斯纪录”,有着许多大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也为淮南今后发展城市轻轨交通奠定了坚实基础。[16]
线路名称 | 在淮南设站(客运) | 起点站 |
终点站 |
合蚌客运专线 | 淮南东站 | 合肥南站 | 蚌埠南站 |
京港高铁商合段[17] | 淮南南站 | 商丘站 |
合肥南站 |
寿县站 | |||
凤台南站 | |||
阜淮铁路 | 淮南站 | 阜阳站 | 淮南站 |
淮南铁路 | 淮南站 | 淮南站 | 芜湖站 |
线路名称 | 在淮南设站(客运) | 起点站 |
终点站 |
合蚌客运专线 | 淮南东站 | 合肥南站 | 蚌埠南站 |
京港高铁商合段[17] | 淮南南站 | 商丘站 |
合肥南站 |
寿县站 | |||
凤台南站 | |||
阜淮铁路 | 淮南站 | 阜阳站 | 淮南站 |
淮南铁路 | 淮南站 | 淮南站 | 芜湖站 |
截至2011年,合淮高速(S17)、阜淮高速(S12)、淮蚌高速(S17)等高速公路穿过淮南,滁新高速(S12)加速推进。206国道、308、102、311省道四通八达。现已形成以洞山中路等干道为核心的公路交通网络。淮南长途新客运站是国家一级客运站,省际省内的班线达到145条,省际的班线多为每天发车一班,省内的班线从每天发车一班到十七班不等。
截至2022年2月,公交车辆1203台(折合1453.2标台),市区共有83条公交线路,线路总长1810.9公里。[15]城市公交车属于淮南市汽运总公司,淮南市运输总公司,淮南市二汽公司和淮南中北巴士股份有限公司营运。公交车营运时间一般从6:00到19:30,3路、9路、121路、127路营运时间到22:30。
无人售票公交的路线后均加注W,普通公交投币一元,“淮南畅通卡”系由淮南中北巴士有限公司发行,享受投币1元,刷卡九折。空调车,投币2元,刷卡八折。[16]
截至2011年,淮南市有出租车3200余辆,最常见的是起亚、桑塔纳、捷达、奇瑞等。出租车起步价6元,超过2.5千米后,桑塔纳、捷达、奇瑞等每千米1.4元,租车期间的等候费、过桥过路费等都由乘客承担,等候时间为5分钟。[16]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淮南候机楼运营,淮南与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之间也将采取开“空港快线”的方式,为当地旅客提供购票、班车接送、异地值机等“一站式”服务。距离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仅需45分钟可达。[16]
2021年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6所,在校学生10.7万人,招收学生3.7万人,毕业生2.2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在校学生3.9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5万人;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6.8万人;幼儿园在校学生10.0万人。
2021年,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均为100%;高考录取2.0万人,成人高校在校学生1.8万人。
2021年年末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01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82.0亿元。科研机构146个。科技人员1.9万人。全年专利授权量4280件,上年增长31.2%。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6项,其中,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
2021年年末拥有国家级研究院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省级实验室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6个;国家级、省、市创新型(试点)企业143家。
2021年年末全市有县以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5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3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7.9万台(件)。全年制定、修订地方标准5项。年末,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0个。
2021年年末全市有文化馆9个,博物馆4个(不含非国有博物馆),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站91个,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78个。各级综合档案馆9个,档案馆藏档案资料145.8万件。广播覆盖率和电视覆盖率均为100%。《淮南日报》、《淮河早报》全年共发行5.5万份。[5]
2021年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657个,其中医院8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4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0个,其他卫生机构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院8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65个,村卫生室84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卫生监督所(中心)8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1.9千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2千人,注册护士10.4千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3千人。
2021年,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9.6千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8.0千张。中心血站1个,全年共有2.3万人次参加了无偿献血。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1537.47万人次。
2021年全年在省级各项比赛中,淮南市运动健儿获金牌34枚,银牌32枚,铜牌68枚。举办了2021新春网络健身大联欢暨全民健身线上运功会、2021淮南线上马拉松、淮南市第六届传统武术比赛、百城千村健身气功展示活动等12项次重大活动。[5]
2021年年末全市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191个,床位23.7千张,收养各类人员7.7千人。不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1293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个,社区服务站1101个,社区日间照料床位0.4千张。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4123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943万元。[5]
2021年全年电信业务总量10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邮政行业业务总量11.9亿元,增长33.2%。快递与邮政快递包裹业务量8366.9万件,累计业务收入5.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9.6%和28.1%。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总数326.7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301.9万户,增长2.7%,5G移动电话用户61.2万户,4G移动电话用户191.4万户。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04.3万户,增长10.1%。
2021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121.6万人次,同比增长21.0%。国内旅游收入140.4亿元,同比增长32.1%。[5]
2021年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3.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5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2.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6%,比上年下降0.14个百分点。
2021年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32元,比上年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0%。人均消费支出19535元,比上年增长4.4%,恩格尔系数为34.2%。
2021年全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75元,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人均消费支出22977元,增长1.2%。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14.5%,衣着支出增长15.5%,居住支出下降10.1%,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3.4%,交通通信支出下降40.2%,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4.9%,医疗保健支出增长32.9%。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4%。
2021年全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06元,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人均消费支出14260元,增长12.0%。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14.5%,衣着支出增长24.8%,居住支出下降2.7%,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8.7%,交通通信支出增长22.9%,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5.4%,医疗保健支出增长24.7%。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6%。
2021年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8.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52.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30.2万人,全年为0.7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全年参加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33.6万人和30.3万人。年末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81.4万人。
2021年年末,2.1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8.7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2.2万人。[5]
2020年,共安排各级各类扶贫资金10.3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资金2.66亿元,市级扶贫专项资金0.56亿元,县级扶贫资金1.75亿元。当年贫困人口脱贫4046人;截止2020年末,现行标准下,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寿县顺利摘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