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殿前”之名,最早见唐肃宗至德二年,“又择便骑射者置衙前射生手千人……又曰殿前射生,分左右厢……贞元二年,……又改殿前射生左右厢曰殿前左右射生军,亦置大将军以下。”[2]被作为禁卫军号。
后周广顺二年,置殿前都指挥使职,“……以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领泗州防御使……以殿前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李重进为武信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典军如故”[3]
后周显德元年,周世宗“自高平之役,睹诸军未甚严整,遂有退却”,于是命令赵匡胤“一概简阅,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4]建立殿前军,殿前司正式成型。
显德三年,置殿前都点检。“壬申,以滑州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驸马都尉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5]
显德六年,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依前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进封开国侯”[6]。次年,陈桥驿兵变,北宋建立。
两宋沿置殿前司。
南宋建炎初,三衙体制沦于废坏,殿前都指挥并侍卫马、步都指挥渐成空置。[7]
自绍兴五年至绍兴七年,逐步恢复建制。“五年冬,废神武中军隶殿前司,……又以都督府兵分隶三衙。七年夏,复合马司馀军及八字军为六军十二将,命刘信叔主之;解承宣潜典步军如故。自是三衙始复矣。”[7]
职掌
殿前司为殿前诸班直,步、骑诸指挥的直接统领机构。掌握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官兵名籍,总领其统制、训练、轮班宿卫与戍守、迁补、赏罚之政令。[8]
殿前司所属诸班直、步骑诸指挥在内为皇宫禁卫,随驾出行则为皇帝近卫,随侍左右。国家大型祭典,执行仪仗、引导、安保、护卫任务。[8]
职位
殿前司都点检
陈桥兵变至“杯酒释兵权”前后禁军高级军官职务变迁。后周及北宋初为殿前司最高统领官。[5]从二品,位在殿前司副都点检、殿前司都指挥使之上。[9]
宋太祖建隆二年闰三月初一,“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自是,殿前都点检遂不复除授”[10]。建隆二年七月九日,“殿前副都点检、忠武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皆罢军职。”[11]自此,殿前司都点检职不复设立。
殿前司指挥使
三衙统领官与宰执俸禄对照表殿前司最高统领官。从二品,位在节度使上。[9]
自太祖朝不复设立都点检、副都点检后,即为殿前司最高统领官。[8]
殿前司公事
南宋时,殿前司最高统领官。从二品以下(官阶不至节度使、或新任节度使)。
南宋时,殿前都指挥使或虚置或空缺。实际以资浅者为主管殿前司公事,统领殿前司事务。[8]更为资浅者统领殿前司,则冠以“权”字称“权主管殿前司公事”。[12]
殿前司虞候
殿前司统领官之一,从五品,[13]序位在正任防御使之上。[14]
在殿前司指挥序列中,仅次于殿前都指挥使、殿前副指挥使。三衙管军中,位于侍卫亲军马军都虞候、侍卫亲军步军都虞候之上。[14]
南宋时,三衙都指挥使不常设。禁军最高指挥序列为八人,殿前都虞候仅次于殿前、马军、步军副都指挥使,位列第四。[15]
诸班指挥使
殿前司诸班本班最高长官。位次于殿前司都虞候,高于诸班都虞候。[16]
诸班都虞候
诸班指挥使
诸班指挥使
四直都虞候
殿前司御龙四直最高指挥官。为诸直都虞候之长官。[8]
诸直都虞候
殿前司御龙四直本直最高长官。次于四直都虞候,高于诸直指挥使。[17]
诸直指挥使
殿前司御龙四直本直长官,位次于诸直都虞候。[17]
诸直指挥使
机构
殿前司挥使司
殿前都指挥使治所。殿前司统领官司。与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合称“三衙”,为宋代禁军最高指挥机构。
吏额有:孔目官、勾押官、押司官、开拆官各一员;前行六人、后行十八人,通引官十八人。[17]
殿前司虞候司
殿前司都虞候治所。殿前司管理官司之一。
吏额有:勾押官一员;前行一人、后行一人,通引官一人。[17]
主管公事司
主管殿前司公事/权主管殿前公事治所。殿前司管理官司之一。
吏额有:都吏、副都吏、典吏、副典吏各一员;书吏六人、典书二十一人、副典书二十人、抄写四人。[17]
殿前司兵案
殿前司事务机构之一。主管行政,掌殿前司“诸军、直、班功赏,大教阅转资,内外转补、排连,新旧行门拍试,换官等事。”[17]
殿前司差使
殿前司事务机构之一。主管人事,掌殿前司“过茶殿侍年满出职,使人到阙差入驿殿侍,诸宫院下差抱笏殿侍,并磨勘奏补逐班祇应参班。”[17]
殿前司仓案
殿前司事务机构之一。主管财务,掌殿前司“关支诸军班应干请受,尚书省斋筵,并使人到阙差祗应人等”[17]
殿前司骑胄案
殿前司事务机构之一。主管军械,掌殿前司“诸军班教阅,收支将校兵级鞍马,关请军兵军器并衣甲,请纳将校朱记。”[17]
殿前司推案
殿前司事务机构之一。主管刑狱,掌殿前司“勘鞫取会追呼诸军班诸般词状公事,差替诸处仓场库务巡防兵级等,收捉审验逃走人。”[17]
殿前司法司
殿前司事务机构之一。主管军法,掌殿前司“检引条法。”[17]
殿前司开拆司
殿前司事务机构之一。主管文书,掌殿前司“收接词状,及诸处发到文字等。”[17]
建制
殿前诸班
- 殿前指挥使左、右共二班。皇宫近卫禁旅。宋初,以旧府亲从带甲之士及诸班军骑中选武艺绝伦者充。[18]
- 内殿直左右第一、第二共四班。皇宫近卫禁旅。周(后周)制,简军校暨武臣子弟有材勇者立。又有川班内殿直,乾德三年平蜀得奇兵,简阅材貌魁伟便习骑射者凡百二十人立,开宝四年废。[18]
- 散员左右第一、第二共四班。皇宫近卫禁旅。周(后周)制,招置诸州豪杰立……又于北面骁捷、员僚直及诸军内简阅填补。[18]
- 散指挥左、右共四班。余同“散员班”条。
- 散都头左、右共二班。余同“散员班”条。
- 外殿直一班,皇宫近卫禁旅。皇宫近卫禁旅。诸班卫士中年多者号看班外殿直,后削看班之号。或诣诸道摄军校之职部分州兵,谓之权管。国初又有内员僚直,开宝中废。太平兴国四年,征太原,得上军。天禧四年,并入此班。熙宁五年罢废。[19]
- 散袛侯左、右共二班。余同“散员班”条。
- 金枪班左、右共二班。皇宫近卫禁旅。旧名内直,太平兴国初年改名金枪班。[18]
- 东、西班(带甲者:弩手班、龙旗直等;不带甲者:西第一、西第二等[20])共十二班,旧号东西班承旨。淳化二年,改为殿前侍,东西各第一第二弩手、龙旗直班六,并带甲,选诸班及不带甲班增补。其东第二茶酒及第三、西第四班不带甲,并以诸军员、使臣及没王事者子弟为之。[18]政和年改十一班,[17]南宋时减为八班。[19]
- 散直二班。皇宫近卫禁旅。雍熙四年,以诸道募置藩镇厅头军将及诣登闻院求试武艺者立。咸平元年,选诸节度使从人、骑御马小底增补。[18]熙宁九年,并南散直隶北散直。[19]
- 钧容直第一、第二共二班。军乐队。太平兴国三年,选诸军谙晓音乐、骑御马小底立,名为引龙直。[21]淳化三年,改钧容直。[18]南宋绍兴三十年正月十八日诏罢。[22]
- 茶酒旧班。皇宫侍卫禁旅。北宋属东西班,南宋分出,单独建制。[19]
- 茶酒新班。皇宫侍卫禁旅。北宋属东西班,南宋分出,单独建制。[19]
- 招箭班。皇宫侍卫禁旅,弓箭射术表演队。北宋属东西班,南宋分出,单独建制。[19]
- 银枪班。南宋设置,为皇宫近卫。[18]
御龙诸直
- 御龙直左、右二直。皇宫步兵近卫、仪卫。旧号簇御马直,太平兴国二年改为簇御龙直,后改今名。[18]
- 御龙骨朵子直左、右二直。皇宫步兵近卫、仪卫。旧号骨(钅)朵子直,太平兴国二年改为御龙散手直,后改今名。[18]
- 御龙弓箭直五直。皇宫步兵近卫、仪卫。选天武诸军材貌魁杰者充。[18]
- 御龙弩直五直。皇宫步兵近卫、仪卫。[18]
骑军诸军
- 捧日军左、右厢各四军,并捧日左射军、捧日(钅)屈直军、捧日弩手军、捧日左第五军、捧日左第七军,共三十五指挥。驻扎东京三十三指挥,雍丘、郑州各一指挥。旧号小底,(后)周改为铁骑,太平兴国二年改为日骑,雍熙四年改今名。雍熙三年,选善枪槊者充(钅)屈直军。淳化三年,选善左射者为左射军。咸平五年,选天武、拱圣、骁骑善弩射者为弩手军。[18]熙宁五年,废左射、(钅)屈直、弩手、左第五军,合并为二十二指挥。[19]
- 拱圣军,驻扎东京共二十一指挥。太祖乾德中,选诸州骑兵送阙下,立为骁雄,后改骁猛。雍熙四年,又改拱辰。未几改今名。[18]熙宁六年,并为十六指挥,南宋沿置。[19]
- 骁骑军,驻扎东京,有上军、下军各十指挥,并骁骑弩手、上骁骑、殿前小底共二十三指挥。太平兴国四年置,后又选掉搨索兵及左右教骏兵增置。雍熙四年,改殿前司步斗弩手为骁骑弩手。淳化四年,选壮勇超绝者为上骁骑,在本军之上。咸平五年,改上、下军为左、右厢。旧又有殿前小底,至道二年,选骁骑马直及善射者充。[18]熙宁六年,废骁骑弩手、上骁骑、殿前小底,合并为十四指挥。[19]
- 契丹直,驻咸平、许县、寿县各一指挥共三指挥。开宝三年,以辽人内附之众复置。太平兴国中,因事复置。[18]熙宁九年废。[19]
- 归明渤海,驻东京共二指挥。太平兴国四年,征幽州,以渤海降兵立。[18]元丰元年废,人员拨填拱圣军一指挥,余拨隶骁骑军。[19]
- 吐浑小底,驻东京共二指挥。旧为五指挥,治平年并为二。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获吐浑子弟,又选监牧诸军中所有者充。[18]元丰元年废。南宋复置,划归步军。[19]
- 龙猛军,驻东京共八指挥。太平兴国中,拣阅龙骑及诸州部送招获群盗,取其材勇者立。淳化四年,又择精悍者为教阅龙猛以备禽盗,在本军之上。景德四年,又选龙骑、骁骑兵增之。[18]熙宁三年,并为六指挥。[19]
- 神骑军,驻雍丘十三指挥,咸平五指挥,共十八指挥。端拱二年,选骁雄新配人及教骏、借事等兵立。淳化二年,废掉搨索军隶之。咸平二年,又择教骏、备征及外州增之。[18]熙宁三年,并为十指挥,南宋沿置。[19]
- 骁雄军,驻陈留、咸平各二指挥,共四指挥。太平兴国八年,迁骁猛中次等者立。景德中,以骁骑、骁胜、宁朔军年多者隶之。[18]元丰六年,并为二指挥。[19]
- 吐浑直,驻太原二指挥,潞州一指挥,共三指挥。太平兴国八年,太原迁云州及河界吐浑立,屯并、代州。雍熙三年,又得云、朔归明吐浑增立,屯潞州。[18]熙宁二年,并为二指挥。南宋沿置,划归步军。[19]
- 安庆直,驻太原一指挥,潞州三指挥,共四指挥。太平兴国四年,迁云、朔及河东归明安庆民分屯并、潞等州,给以土田。雍熙四年立。[18]熙宁六年废。[19]
- 三部落,驻太原一指挥。太平兴国四年,(太宗)亲征幽州,迁云、朔、应等州部落于并州,因立。[18]熙宁三年废。[19]
- 清朔军,驻西京二指挥,许县一指挥,汝南一指挥,共四指挥。太平兴国四年,迁云、朔州民于内地,得自置马以为骑兵,谓之家户马。雍熙四年立。
- 擒戎军,驻西京、许县各二指挥,汝南一指挥,共五指挥。太平兴国四年,迁云、朔州民于西京、许汝等州,给以土田,充家户马。端拱二年立。
- 骁胜军,驻东京,分左、右二厢各五指挥,共十指挥。咸平三年,选教骏、骁骑诸军备征子弟材勇者立。[18]熙宁三年废。[19]
- 宁朔军,驻东京、尉氏县各三指挥,雍丘、渭、河阳、河阴各一指挥,共十指挥。咸平三年,选教骏诸军备征及外州兵立。[18]熙宁二年,废尉氏县三指挥,共余七指挥。元丰元年,驻东京三指挥并为一指挥,共余五指挥。[19]
- 飞猛军,驻东京共二指挥。咸平二年,选龙猛、骁骑兵子弟之材勇者立。[18]熙宁二年废。[19]
- 步斗军,驻尉氏县、太康各一指挥,蔡州四指挥,共六指挥。庆历中增置,天圣前无。[18]元丰元年,驻尉氏县、太康二指挥、蔡州二指挥皆拨隶步军虎翼军。十一月,蔡州余部二指挥改为新立骁捷军。[19]
- 左翼军,南宋绍兴十五年始置。原为成忠郎陈敏、武翼郎周虎臣家丁,以骁勇善战者约千余人组成,初号奇兵,专事征讨虔梅盗寇。绍兴十八年,改奇兵为殿前司右(左)翼军,增为二千人。[23]
步军诸军
- 天武军,左、右厢各三军,每军五指挥,并宽衣、(钅)屈直、左射各一指挥,共三十三指挥驻东京;第四军一指挥驻咸平,总计三十四指挥。[18]后周旧名“控鹤”,[24]太平兴国二年正月十九日改天武。[25]熙宁二年,并为二十三指挥。熙宁九年,废左射。元丰元年,废宽衣。元丰二年,废天武第五军。元丰四年,废(钅)屈直。绍圣元年,复宽衣。[19]
- 虎翼军,驻东京共六十八指挥。太平兴国中,拣雄武弩手立为上铁林军,又于雄武、定远、宁胜床子弩手、飞山雄武等军选劲兵以增其数。雍熙四年,分左右四军改名虎翼军。淳化四年,选本军精锐者为上虎翼,以备禽盗。咸平二年,并广勇军隶之。大中祥符六年,诏在京诸军选江、淮士卒善水者习战于金明池,立为虎翼水军。[18]元丰二年,与侍卫亲军司步军司虎翼军并置。[26]元丰四年,改左、右军为左、右厢。
- 广勇军,驻东京五指挥,驻陈留二十二指挥,驻咸平、东明、太原、胙城、南京各二指挥,驻襄邑、阳武、郓城各一指挥,驻滑县三指挥,总计四十三指挥。淳化二年,选神射、鞭箭、雄武、效忠等军强壮善射者立为广武,大中祥符二年改广勇军。[18]熙宁九年,东京增置一指挥。元祐二年八月,东京增置二指挥。[19]
- 神勇军,驻东京,上、下军共二十一指挥。乾德中,拣阅诸军壮实而大体者立为雄威军。太平兴国二年,改为雄勇军。雍熙四年改神勇军。淳化四年,选武艺超绝者立为上神勇,以备擒盗。[18]熙宁六年,并为十四指挥,废上神勇。南宋孝宗朝,改为护圣军。[19]
- 宣武军,驻东京,上、下军共二十指挥。太平兴国二年,并效节、忠猛二军立,又选诸军及乡兵增之。至道二年,又选军头司步直善用枪槊掉刀者立殿前步直,后废。[18]
- 广德军,驻咸平、尉氏、阳武、河阳、沧、巩县、白波各一指挥,西京三指挥,总计十指挥。开宝四年,平广南,以其兵隶殿前司,次等隶八作司,阙则选广南诸州兵补之。雍熙三年,选八作司之强壮者为拣中。[18]熙宁六年,废拣中。[19]
- 广捷军,驻陈留八指挥、咸平六指挥、雍丘四指挥,驻襄邑、尉氏、许县各三指挥,驻太康、扶沟、南京、亳州、河阴、颍、宁陵各二指挥,驻陈六指挥,驻滑、曹县、邓县、蔡、广济、谷熟、永城、襄城、叶县各一指挥,总计五十六指挥。旧名左右平远,建隆二年改广捷军。咸平五年,又选广德、神威等军教以标枪旁牌补之。[18]熙宁三年,亳州一指挥并入广勇军,永城县一指挥调亳州。元丰元年,管城、白马县二指挥并入雄勇军。[19]
- 雄威军,驻考城、襄邑、陈留各一指挥,南京四指挥,陈三指挥,总计十指挥。雍熙四年,选神勇军兵退入第二等立为神威军,后改雄威军。[18]元丰元年,南京减一指挥。元丰二年,废襄邑指挥。[19]
- 宣威军,分上、下指挥驻咸平、襄邑各一。雍熙四年,选神勇、宣武兵退入次等者立。[18]熙宁三年,以咸平指挥转隶广捷军,以襄邑指挥转隶威猛军,四年废。[19]
- 龙骑军,驻东京四指挥,驻尉氏、雍丘、咸平、郑州各二指挥,驻南京、陈、蔡、河阳、颍、单县、四波各一指挥,总计二十指挥。建隆间以诸道招致及捕获群寇立,号有马步人,见阵即步斗。淳化三年,选本军年多者为带甲剩员。咸平以后,又以本军及龙猛退兵增之。[18]熙宁二年,并为十三指挥。[19]
- 神射军,驻陈留三指挥,雍丘二指挥,共五指挥。两浙州兵,旧号腰弩。雍熙四年改神射。淳化元年,部送阙下,选其强者为广武,次等复为本军。[18]熙宁三年废。[19]
- 鞭箭军,共两指挥。雍熙三年,选两浙兵为鞭箭,次等者为忠节鞭箭。端拱二年合并为一指挥。至道元年,发此兵援灵州刍粟,丧车重兵器于浦洛河,诏免死,后废。[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