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腰上的“狐仙洞”,如今洞口有村民值守。
黄教授(中)在观察骨头化石。
从洞内挖掘出的部分骨头。
日前,中国科学院著名 史前 考古学家黄万波教授赶到涉县,对龙虎乡三里交村对面大山上的神秘溶洞“狐仙洞”进行了考察发掘,初步断定“狐仙洞”是一个史前人类栖息过的地点,为史前文化遗迹。春节期间,村民无意中在这个洞内发现了大量骨骸和一些陶瓷碎片。
神秘“狐仙洞”没人进过
涉县 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素有“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之称。龙虎乡三里交村依山就势而建,村前是一座大山,当地人称大寨垴。
据村里老辈人流传,元末明初时,后来成为明朝著名将领的常玉春、胡大海曾在大寨垴落草为寇,利用有利地势打劫过往行人和客商。二人后来被朱元璋收编,由于他们积攒的金银很多,不能全部带走,便把留下的放在十八口大锅里,秘密埋在了大寨垴的前后山坡上。因为这个传说,从那时至今,一直有人在山前山后挖掘,希望找到这笔财富。
但有一个地方挖宝的人很少敢去动土,那就是位于大寨垴背坡半山腰上的一个神秘 溶洞 。洞口有一米多高,比较隐蔽,洞内光线昏暗,洞口处摆放着一个泥塑神像。
据村里老人介绍,这个洞早就存在,村里祖辈人都称该溶洞为“狐仙洞”,逢年过节,村民们都到这里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合家幸福。因为大家都对“狐仙洞”心存敬畏,谁也不敢进去一探究竟,不知道里面的情形。
洞内挖出大量 骨骸
2010年春节期间,两个村民到洞口贴春联时,发现洞口神像莫名倒地,有人从洞里面挖出了许多泥土,里面还掺杂着大量的骨头碎片和一些陶瓷碎片。他们赶紧跑回村里向年长者汇报。村民们获悉后纷纷涌到山上,几个胆大的村民拿着手电筒想下到洞内一探究竟。
原来,供奉神像的洞后还有一小洞,村民从溶岩的窟窿爬进去,可见挖掘者到处挖过的痕迹。向左行5米左右发现洞内别有洞天,像钻进了一个葫芦里,里面很大很深,有挖掘者挖出来的大量泥土和碎骨。洞内向下挖有一个3米多深的大坑,坑壁上到处是密密匝匝的骨骸与泥土夹杂在一起。由于没有掘到洞底,尚不知道还有多深。
村民猜想溶洞可能遭到挖宝贼的光顾。但洞内怎么会有大量的骨骸呢?是人类的骨头还是什么动物的骨头?
史前人类栖息过的地点
2010年4月12日,邯郸市文保所所长乔登云等文物工作者闻讯上山探洞。乔所长发现,洞内到处可以看到盗挖者遗弃的碎骨,这些骨头的骨质已经很疏松,有的用手都可以捻碎。有一些骨头大而平整,类似动物的面骨;还有一根细长而完整的胫骨,较人的腿、臂骨头要短一些。乔所长以此判定,这些主要是动物的骨头。由于现场没有发现完整的头颅骨,因此一时还无法断定这些骨头究竟属于哪类动物。同时,文物工作者们还发现,洞内的一些石头好像被加工过。由于在场的文物工作者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因此不能判断其生成年代。
2011年5月5日,中科院著名史前考古学家黄万波教授得知涉县神秘溶洞的消息后,立即赶到大寨垴进行实地考察。黄万波1954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是“巫山人”、“蓝田人”、“和县人”等重要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此次考察,黄万波教授对洞内进行了小心挖掘,并对骨头进行了仔细鉴别。他发现上层的骨头还和土掺在一块,下层的骨头更是密密匝匝,几乎不见土。所见化石,有食肉目中的虎、鬣狗、獾, 偶蹄目 中的纳呼尔绵羊和麂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绵羊。目前,鬣狗仅在非洲生存,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已灭绝。黄教授表示,这些物种化石在涉县发现,对研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从地层分析,黄万波教授认为:“狐仙洞”可能有两个文化层,即上文化层,时代属全新世,即新石器时代;下文化层,时代为晚更新世,即旧石器时代晚期。至于堆积物的年代,等铀系法测定后才能揭晓。若从动物群对比看,“狐仙洞”下层堆积为晚更新世,或者说,不会晚于一万年。
黄教授说,考察的种种迹象表明,“狐仙洞”是一个史前人类栖息过的地点,很有可能发现涉县最早居民的遗骸。哪怕仅发现一枚人类牙齿,同样是个突破。目前,黄教授正在对化石进行进一步测定,更多发现有望陆续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