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目录导航

疾病概述

右侧输尿管于第三、四腰椎平面,从下腔静脉后方绕向前,再转向外侧正常途径进入膀胱。本病发病的原因是由于下腔静脉的胚胎发育异常而使得右侧输尿管上段的位置异常。右侧输尿管上1/3位于腔静脉之后,并环绕下腔静脉再回到其前面。由于上段输尿管受压或纤维化导致右肾积水。感染和结石。本病发展较慢,大多在40岁左右出现症状。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只要肾功能还未毁损,预后是良好的。本症多见于男性,男:女为3:1。

病因

(一)发病原因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在胚胎期后主静脉,下主静脉及上主静脉3对静脉的分支互相吻合在两侧形成静脉环,胚胎12周时,后肾从骨盆上升,穿越此环到腰部,故此环又称肾环,输尿管从中经过;当后主静脉萎缩时,其血液循环由下主静脉及其分支承担,下腔静脉由肾环后面形成,因此输尿管的位置应在下腔静脉的前方,如果后主静脉不萎缩,代替了肾环后面的部分,肾环前面即变成了下腔静脉,使输尿管位置为下腔静脉的后方;如静脉环的腹侧不消失,因为有右下主静脉在背侧及腹侧,故形成双下腔静脉,导致右输尿管位于双下腔静脉间。

(二)发病机制

本病实际畸形主要是下腔静脉发育异常,而不是输尿管发育异常。

典型病例是右侧输尿管绕过腔静脉之后走向中线,再从内向外沿正常路径至膀胱,肾盂及上段输尿管扩张,但一般没有梗阻,Bateson等(1969)将该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分为2种临床类型:Ⅰ型,有肾积水及梗阻,梗阻近端输尿管呈鱼钩样,较常见;Ⅱ型,没有肾积水或仅有轻度肾积水,此型输尿管在更高位置走向腔静脉之后,肾盂及输尿管几乎呈水平位,无扭曲,如有梗阻是因位于腔静脉侧壁的输尿管受椎旁组织的压迫所致,Ⅰ型梗阻部位在髂腰肌缘,该点是输尿管先向头侧,再走向腔静脉后。[1]

病床表现

1.右侧腰部闷痛,并发结石者可出现肾绞痛。

2.合并尿路感染可有发热、血尿。

3.体查右肾区有压痛,叩击痛,如肾积水较大则可触及右上腹囊性肿块。

诊断鉴别

1.并发肾积水、结石及感染时可有腰痛、血尿、发热及脓尿等。

2.尿路造影可显示右肾积水及右输尿管呈“S”状或镰刀状弯曲。必要时可同时经大隐静脉插管至下腔静脉造影显示右输尿管与下腔静脉的关系,更有助于诊断。

3.IVP显示右肾积水,右输尿管上段扩张,并向中线移位。

辅助检查

1.青少年期如临床无症状,可不需检查;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下腔静脉后输尿管2.如IVP检查发现可疑本病,应该做膀胱镜加逆行肾盂造影,则诊断基本明确,并可瞭解受压段输尿管的长短,为手术方式提供证据;

3.如诊断不明确,未能除外其他输尿管与肾脏病变,则可行CT或MRI检查。

治疗措施

1.虽有输尿管梗阻,但肾功尚好时,可行输尿管复位术。应在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以上切断,必要时切除不正常的输尿管段,将输尿管移至下腔静脉前行对端吻合术(Harrill氏法)。

2.如患侧肾功能严重受损,对侧肾功能良好时,可行患侧肾切除术。

3.单纯肾积水,无感染和并发症,只需要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用3—5天。

4.如术前肾积水严重,并有感染等,术前术后可用敏感的抗生素和肾毒性低的抗生素治疗,保证手术后感染减轻。一般用7—10天。

5.注意使用护肾药,保护肾功能。

治愈标准

1.治愈:畸形矫正,输尿管通畅,肾功能改善,症状消失,伤口痊愈。

2.好转:输尿管虽已重定,但梗阻未完全解除,吻合口有狭窄,尿常规尚不正常。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