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缺

列缺

目录导航

腧穴释义

列缺:列,分解,裂开;缺,缺口。此穴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自此分支别走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桡骨茎突上方,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如裂隙处,故名。

腧穴定位

简便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列缺简便定位法列缺简便定位法拇长展肌腱之间。或者以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押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或立掌或侧掌,把指向外上方翘起,先取两筋之间的阳溪穴,在阳溪穴上1.5寸的桡骨茎突中部有一凹陷即此穴。

解剖定位

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功能主治

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故不宜自行针灸。

功能作用

宣肺解表,通经活络,通调任脉此穴是手太阴肺经络穴,通行表里阴阳之气,邪气在表时可借宣散肺气之功祛风解表,邪气入里时又可借表经之道,引邪外出;故具有疏风解表,宣肺理气,止咳平喘之效,是治疗伤风外感病的要穴。肺经不上头面,但列缺能治疗头项、颜面疾患,是因为此穴为肺经络穴,直接联络手阳明大肠经,可通调两经经气,治疗两经病变;大肠经上颜面,其支脉通项后大椎;故列缺具有清热散风,通络止痛之功,即可治疗外感风邪之头痛项强,又可治疗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的头痛项强;还可通过疏解面齿风邪,治疗口眼歪斜、齿痛等。列缺还能治疗膀胱疾患,其机制一是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二是此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所以具有调理任脉经气,治疗任脉病变的作用。任脉通行阴部联系膀胱,此故穴就具有清热利湿、调理膀胱功能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遗尿、小便热、尿血、阴茎痛等膀胱阴部疾患。此穴位于腕部,具有通经活络之效,可治疗循经病症如上肢不遂;手腕无力、疼痛等。

主治病证

伤风外感、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头痛项强、口眼歪斜、齿痛;遗尿、小便热、尿血、阴茎痛;掌中热、上肢不遂、手腕无力或疼痛。

配伍应用

  • 外感咳嗽:列缺、大椎、合谷、外关、鱼际(《针灸学简编》)。
  • 喘急:列缺、足三里(《医学入门》)。
  • 咳嗽寒痰、胸膈闭痛:列缺、肺俞、膻中、三里(《针灸大全》)。
  • 头痛:列缺、中脘、合谷、上星、太渊、百会、头维、丝竹空、风池、太阳(《针灸治疗实验集》)。
  • 咯血:列缺、太渊、尺泽、足三里(《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 茎中痛:列缺、行间(《类经图翼》)。
  • 牙齿疼痛:列缺、后溪、人中、颊车、吕细、太渊、合谷(《针灸大成》)。
  • 淋痛:列缺、中封、膈俞、肝俞、肾俞、气海、石门(《神灸经纶》)。
  • 惊痫:列缺、阳明络(《针灸甲乙经》)。
  • 疟疾:列缺、后溪、少泽、前谷(《备急千金要方》)。
  • 慢性鼻炎:列缺、上星、迎香、曲池、风池(《常用腧穴临床发挥》)。

养生保健

每天坚持用食指指腹揉按列缺,每次1~3分钟,对于三叉神经痛、健忘、惊悸等病症,可以起到显著的保健调理效果。

腧穴操作

  • 针刺

向上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沉重、或向肘、肩部放散。或向下腧穴操作示意图腧穴操作示意图(4)斜刺0.3~0.5寸,或用恢刺法以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等手腕部疾患。

  • 艾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因此处皮肤较薄,不宜瘢痕灸。

  • 按摩

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拇指弹拨法等。

古文摘录

定位记载

《灵枢·经脉》:起于腕上分间,去腕半寸。

《脉经》:取之去腕一寸半。

《针灸甲乙经》:去腕上一寸五分。

《外台秘要方》:腕后臂侧三寸,交叉头面,两筋骨罅宛宛中。

《太平圣惠方》:腕上一寸,筋骨罅间宛宛中。

《玉龙歌》注:在大指直上,叉手,中指尽处是穴。

《针灸大全》:在手腕后一寸五分。相来盐指头尽处是穴,两筋中间。

主治记载

《针灸甲乙经》:热病先手臂瘈瘲,唇口聚,鼻张目上,汗出如转珠,两乳下二寸坚,肋满,悸,列缺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男子阴中疼痛,溺血精出;小便热痛。

《外台秘要方》:偏风口喎,半身不遂,腕劳。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伤寒发热无汗……寒热诸嗽有痰,心满腹胀,食噎,游走气刺,七症八瘕,肠风藏喜,小便五淋,小儿脱肛。

《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

《针灸大成》:偏风,口面喎斜,手腕无力,半身不遂,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纵唇口,健忘,溺血,精出,阴茎痛,小便热,痫惊,妄见,面目四肢臃肿,肩痹胸背寒憟,少气不足以息,尸厥寒热,交两手而瞀。实则胸背热,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胸背寒憟,少气不足以息。

《肘后歌》:或患伤寒热未收,牙关风壅药难投,项强反张目直视,金针用意列缺求。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