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
起源 它形成于本世纪60年代,后不断得到发展,如1978年联合国科文组织就批准了题为“教育未来发展总是研究”的计划活动。其研究内容主要是 未来教育的规模、结构、管理、职能、内容、方法、技术及其实现途径等。 发展趋势 研究教育的发展趋势,并预测未来教育的一门 学科。 教育科学的新兴分支学科之一。它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和要求,对未来教育的规模、结构、管理、内容、方法和技术等进行预测,为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未来学相关漫画
沿革
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急速变化,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它使人们提出了对 未来世界进行探索和预测的要求。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预测未来社会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和工具。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预测未来的思想从哲学理论中分化出来,并转向应用研究,于是出现了
未来学。全面的 社会预测要求对未来教育也进行预测,同时,部分西方学者为寻求通过改进教育以 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便借助未来学的预测方法探讨未来教育的模式,从而使教育未来学的 学科体系逐步形成。
研究内容
涉及未来 教育的各个方面,主要有:①分析和预测未来社会的 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包括政治制度、
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及其发展水平对教育的总体影响。②分析和预测未来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对教育的影响和要求。③研究在未来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这种发展的方针政策。④利用 人口预测的成果及方法,预测未来的学龄人口及其构成,以确定教育发展的大致规模和结构。⑤预测在 终身教育原则指导下未来教育制度的变化趋势,探讨 未来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一体化的途径。⑥应用 现代教学论、
课程论、心理学和其他有关 学科的最新成果,研究未来课程的设计和教育内容的更新。⑦预测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应用技术的最佳方式。
预测方法和分期
教育未来预测方法和分期 ①建立在 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基础上的"定性"分析法;②运用大量数据的“定量”分析法,即利用统计学、 系统论、
控制论、
信息论、 人口学、 运筹学、 高等数学等 学科的方法论,通过数字、方程、图表、模型、 计算机模拟等进行预测。在上述两类方法中,应用较广的有 趋势外推法、
特尔斐法、 关连树法、未来情景设想法、
类推法等。 预测的分期一般分为 3种:①短期预测(10年以内),② 中期预测(20~25年),③远期预测(25年以上乃至千年)。很多国家的教育未来学学者大多致力于对公元2000年时的
教育预测。教育未来研究有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主要作用是为教育决策者制订短期、中期、远期的教育发展规划及其政策服务,为他们提供有关学龄人口、人才需求、 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诸方面的科学预测和选择方案;同时,根据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倾向,预测它们的未来后果,以避免因盲目性引起的工作失误。
研究状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教育
未来学的研究,组织了专题计划活动,举行了多次国际讨论会,出版了不少有关教育未来发展问题的专著。 "世界未来学会"、“ 罗马俱乐部” 、 “国际未来可能性协会”、“ 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人类2000年国际协会”等国际未来研究组织也都开展了教育未来预测活动。在美国、苏联、英国、法国、 联邦德国、荷兰、日本、印度等国家,研究教育未来的活动日益活跃,不仅有多种学科的学者进行专门研究,在一些大学还开设了多种未来问题课程,有些大学还授予未来学研究学位。 马克思主义重视科学预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对 未来世界的预见是在认识 自然规律和
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K. 马克思、F. 恩格斯在论述共产主义制度必然胜利的同时,提出了
共产主义社会教育的基本设想,认为那时的教育,将摆脱 剥削阶级影响,担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任务。中国对教育未来学的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有分析地吸取 外国教育未来学研究中有科学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着重研究本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研究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教育提出的新课题,研究建立和完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中的各方面问题,对未来的教育进行预测,为国家制订 教育规划和 教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并进行科学的论证。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