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式教育

日本式教育

中文名 日本式教育
目录导航

概述

在 日语中,“教育”一词分为两个部分。“教”有鼓励、使模仿的意思,而“育”则有小孩成长、养育小孩的意思。因此,从“教育”二字不难发现 日本人对教育的认识——既要教授学生知识,又要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日本现行的六·三·三·四学校教育制度始于1945年,而自196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所以“日本式教育”被视为是推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日本人的礼貌礼仪、守秩序、集体观念以及将近100%的高识字率等也常常被归结为“日本式教育”的结果。所以,最近几年日本的教育体系受到了 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

理念

日本人对教育(特别是强制教育)抱有几个重要信念。他们认为所有学生有能力学习 知识,学生的努力、坚持不懈、自律能力及非学术上的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就。这些学习及行为习惯是能够通过讲课及训练而学回来的。所以, 小学及 初中学生不是根据他们的能力而编班授课,也不是适应各学生的差异。

方式

日本全国性的学习范围让学生得到均衡和基本的教育。强制教育让学生得到一个同等学习的机会,而各学校的财政分配是相对性相同的。不过,这种制度被评为缺乏弹性、缺乏理解学生的特别需要和兴趣。日本教育在80年代进行了改革,新制度特别强调弹性、创意、表现自己的机会,但只是有很少的进展。批判性思考不是日本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概念。学生一般要求背诵测验内容,所以学生高分的原因并不能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

由于学生只修读某个程度的课程,有天资和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会被忽略。假如:一位母语为 英语的学生会自动分配到适合他/她程度的英文班。一位不懂初中一年级 数学的初中三年级学生亦需要学习以他能力以下的数学。学校是不会开办辅导和精英班去迎合个人需要。在极端的情况下,有开发问题的学生会被编入普通班里,但老师缺乏参加针对这些学生的训练。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家长不敢承认自己的子女有特别需要。在 美国,大多数地区设有专门及技能学校给一些有严重残障的学生就读。在这情况下,每一位学生会由一位老师或看护者从旁协助。当这些学校为这些学生提供较好的服务,成人服务正面临财政困难的危机。

方法

2015年8月26日,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宣布从2016年开始向海外推广“日本式教育”。这其中包了括教材编订、运动会、学艺会、饲养小动物、学校给食制度、学生轮流扫除、 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辅导班等。

运动会

运动会在日本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1874年,一名英国教官在 东京筑地的一所海军学校内组织了“竞斗游戏会”,这可以说是日本运动会最早的雏形。然而,“运动会”一词正式开始在日本被广泛使用,则是在1883年 东京大学举行体育比赛的时候。东大将这样的多项体育运动竞赛会翻译成了“运动会”,此前还有北海道的札幌农业大学将其翻译成“力艺会”等,但最终只有东大的翻译被一直沿用至今。

因学校不同,运动会在日本的一些中学或高中有时被称为“体育祭”或“运动大会”。小学及部分初中的运动会以竞技游戏项目为主,比如二人三脚、 拔河、绕障碍走、 赛跑、 体操表演等,而中学及高中的运动会则主要以 田径项目为主,比如 接力赛跑、 跳远、 跳高、扔 铅球等。日本中小学校的运动会一般一年1-2次,在春季或秋季举行。同时,各中小学校大多会从运动会举行的半个月甚至1个月前开始准备,由此可见其受重视程度。

如今日本中小学校的运动会大都在各自校园内的操场举行,然而在早期的中小学校运动会中,因没有自己的操场,校方须向当地的神社或寺庙租借场地。这样一来,当时的参加者并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了神社或 寺庙的 和尚 僧侣以及周边的居民。这一点在现在看来彼时的无奈之举却无形中担负起加强日本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作用,而这一直影响至今。

学艺会

与运动会相同,学艺会也是日本中小学校每年必须举行的活动之一。同样,也是根据学校的不同,有时被称为“文化祭”或“学校祭”等。如果说运动会是由学校组织的体育项目的竞争,那么学艺会则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文化方面的合作。日本中小学校学艺会的主要内容除了有 舞蹈、 演奏、 朗诵、 舞台剧这样的集体或个人项目外,还包括学生摆摊贩卖食品、商品的活动,并且有时还会邀请知名人士前来演讲等。

在整个学艺会期间,日本的学生都会将教室加以装饰,同时还会穿上些颇能展示自我个性的服饰。因此,可以说在整个学艺会期间的校园与平时秩序井然的校园完全不同,而按照自我个性打扮的学生也和平时身穿深色调校服的学生判若两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日本式教育”的一个理念,即给予学生打破常规、展示自我的机会。

饲养小动物

与运动会和学艺会不同,饲养小 动物主要是在小学进行,目前在日本的小学校非常普遍。可以说是日本小学给予每一个小学生的一项基本任务。由于学校的不同,饲养的小动物也不同,主要有 鸡、 兔子、 金鱼、 蚕等,而小学生们的任务就是每天轮流给小动物喂食、清理粪便等。

与现在很多生活在都市的中国小学生一样,日本小学生平时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大自然。为此,日本的小学通过设立饲养小动物这一教育活动来为小学生们提供接触大自然和小动物的机会,以此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爱护动物、拥有好奇心、具备思考力和丰富的人格等。因为饲养小动物并非简单地喂食,还需要考虑到它们的习性、健康状况,同时被照顾的小动物相当于把它自己的生命“委托”给了照顾它的小学生,所以笔者认为通过这项教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和对“出生-成长-繁殖-生病-死去”这一生命循环的认知。

概况

日本战后教育,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增长,从数量到质量实现了相应的发展与改善。初期的教育改革,深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造成学力水平的下降。经20世纪50年代教育理论的大辩论,批判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之后,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受到重视。60年代,由于中小学教学大纲的水平大幅度提高,脱离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曾导致大量落后生的出现。70年代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不仅使高等教育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且使中小学教育面向智、德、体全面发展的方向,既保持注重基础知识的划一性,又有适应地区与个性特征的灵活性,力图使教育适应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

问题

7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学校的“学校暴力”和“少年非行”较为流行,比如学生间的霸凌、上课自由散漫、逃学、挑衅教师、打架斗殴等也一直困扰着今时的日本教育界。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过剩博士”也有增无减,反映日本教育面临的困境。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