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型导弹驱逐舰

052型导弹驱逐舰

目录导航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42型驱逐舰批次3曼彻斯特号42型驱逐舰批次3曼彻斯特号109 开封号109 开封号70年代末期中国与西方关系逐渐改善并开始见识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时,便彻底感受到中外的巨大差距。在80年代初期,中国海军试图引进英国42型驱逐舰的种种关键技术──尤其是海镖枪防空导弹,并与英国合作开发大幅改良的051S,这是中国首度尝试建造现代化的驱逐舰,可惜此案在1983年因成本等因素告吹。1987年,中国正式与法国签约,引进海响尾蛇防空导弹系统、TAVITAC作战系统、TSR 3002海虎 (Sea Tiger)对空/对海搜索雷达等相关装备,随即展开仿制,并安装在旅大级驱逐舰开封号(109)上。

同时,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工的两艘改良型051旅大级湛江号(165,051GI)与珠海号(166,051GII)也在火控系统、自动化程度、反舰导弹、防空火炮等方面有了相当的进步,而旅大级的济南号在1987年还加装了一座直升机库与起降甲板。这些来自于国、内外的新技术,最后都成为第二代驱逐舰的基础。

设计建造

112 哈尔滨号112 哈尔滨号第二代驱逐舰的设计工作由七院701所负责,由先前曾主持设计051驱逐舰、051GI/II改进型驱逐舰的潘镜芙继续担任总工程师。在1988年,首艘第二代驱逐舰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开工,1990年5月安放龙骨,1991年6月下水,随后命名为哈尔滨号,舷号112,西方称之为旅沪级(Luhu class)。于1991年12月先交付中国海军进行测试,于1994年5月才正式加入北海舰队服役 。由于身为第一艘以全新水平设计建造的驱逐舰,哈尔滨号获得了“中华第一舰”的称号。二号舰于1991年在上海江南厂开工,在1992年2月安放龙骨,1993年10月下水,1996年5月加入北海舰队服役,命名为青岛号,舷号113。

设计特点

舰体设计

113青岛号驱逐舰113青岛号驱逐舰相较于051型,052型无论是舰体设计、动力轮机、战斗指管以及武器装备,都有着跨越世代的成长。是中国第一艘长宽比降至10以下的国产驱逐舰(051型为10.3),能提高航行的稳定性,降低纵摇力矩。相较于051型,052型的舰体较为饱满,采用外飘式船舷、飞剪式舰首,抗浪性与适航性较佳。052型的舰面布局已经摆脱了苏联式的影子,而带有一些欧洲的风味,不过整体而言颇有中国自己发展的特色;上层结构与装备的布置相当均衡 ;舰体采用全通式甲板设计,即便是直升机库两侧也刻意保留两条与主甲板同一平面的通道。DDG-113 青岛DDG-113 青岛

112哈尔滨号于圣迭戈112哈尔滨号于圣迭戈不过052型执着于追求舰上武器射界最佳化时,却也造成若干牺牲;前甲板的武装包括100mm舰炮、海响尾蛇防空导弹发射器以及两门双联装37mm机炮,为了让这些武器都有较佳的前向射界,所以这三种武器采用阶梯状层次安装,100mm舰炮安装在舰首甲板,后方的海响尾蛇安装于高一层的甲板,而在更后面的37mm机炮刻意加高了炮座炮口高出海响尾蛇导弹发射器,这样的布局导致052型被迫采用一个较高较窄的舰桥结构(用来改善舰桥视线被37mm机炮炮塔遮挡的情况),不仅提高了舰体重心,空间不足的舰桥也显得较为拥挤。

四视图四视图此外,刻意增高的37mm炮座在射击时振动得较为厉害,影响了射击精确度。之后 中国设计的舰艇记取这个教训,再也没有为了刻意追求前方视界而导致整体构型升高的情况,甚至干脆不在舰桥前方安装37mm机炮,例如在052型之后的旅海级驱逐舰。052型的自动化程度比以往高出许多,满载排水量3700吨的051型需编制320人以上,而满载排水量4800吨的052型却只需编制230人。

动力设计

GT-25000燃气涡轮机GT-25000燃气涡轮机052型是中国第一艘采用燃气涡轮的舰艇,主机构型为复合燃气涡轮或柴油机(CODOG),首舰哈尔滨号的主机包括两具美国GE的LM2500燃气轮机以及两具德国制造的MTU20V956TB92柴油主机,传动系统由Renk提供 ,双轴五叶片可变距螺旋桨(KAMEWA生产)推进,最大航速31节,航速15节时续航力4000海里。在1960年中苏交恶之后,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再也无法获得国外的军事技术支援,像052型这样完全采用西方知名厂牌的主机与推进传动系统,从60年代以来可说是空前的,在当时对中国而言堪称极端昂贵。

青岛号排烟管青岛号排烟管至于052型二号舰青岛号的动力系统则曾困扰各国的军事情报界。相较于哈尔滨号,青岛号的烟囱排烟口也重新设计,烟囱塔顶有两个高出的排烟帽口,可抑制热辐射讯号;由于烟囱形状的不同,早期许多情报来源推断青岛号采用了另一型燃气涡轮主机,而此型主机就是90年代中国由乌克兰觅得的GT-25000燃气涡轮。然而实际上,青岛号于1996年5月成军,而中国向乌克兰订购的首批GT-25000也是在1996年才到货,根本不可能立刻安装到青岛号上;加上青岛号在1997年就进行了出访东南亚的远航任务,1998年又前往南太平洋访问,舰上的主机显然不会是尚未成熟验证的GT-25000。

LM-2500燃气轮机LM-2500燃气轮机当时GT-25000的研发整合工作尚未完成,中国引进后又陆续进行若干必要的改进(包括增加集装箱),直到2000年才真正实用化。依照前述证据,青岛号配备燃气涡轮主机仍是LM-2500,这在日后公布的资料中也获得佐证。虽然如此 ,由于LM-2500货源已经中断,青岛号在设计建造阶段似乎的确考虑过更换燃气涡轮主机,相关设计曾进行必要研改。 另外,据说青岛号的许多机电设备(如发电机组)实现了国产化。

船电设计

青岛舰舰岛青岛舰舰岛哈尔滨号与051型驱逐舰开封号(109)是唯一两艘使用法国原装作战装备的舰艇,包括海响尾蛇防空导弹系统、TAVITAC战斗系统、海虎雷达等,而这些法国系统也成为中国第二代主战舰艇的主要技术根源。完成战系化的052型终于拥有了现代化的战情室,将所有侦测、火控、武器系统的显控系统设置其中,并通过战斗系统完成整合,整个早期预警、实时判断、快速反应、武器结合、多目标接战以及分层攻击等能力较以往大幅强化。侦测方面,哈尔滨号装备有一具法国原装的海虎雷达、一具518型(REL-2) 2D长程对空警戒雷达、一具362型短程低空/对海搜索雷达以及两具Racal Decca RM-1290平面搜索雷达。

518型(REL-2) 2D长程对空警戒雷达518型(REL-2) 2D长程对空警戒雷达518型天线宽15.5m,高8m,体型十分巨大。518雷达的工作波段为L波段(1220~1350Hz),天线转速6转/分,对小型战机这类目标的搜索距离约360km,追踪距离则为230km,使用动态目标显示(DMTI)技术,总共有四个频道,通过频率分割系统视情况而转换 。518雷达侦测距离很长,而且精确度明显优于先前515、517等八木天线雷达,不过其目标更新速率较慢,因此哈尔滨号又在主桅杆上部设置一具法国TSR 3004海虎对空/对海搜索雷达来监视近距离的中低空域;至于青岛号则以360型雷达来取代原装海虎雷达。518雷达的最大问题在于体积过大,装设时对舰体载台的设计造成不小的限制,装舰后也影响052型的船舰稳定性与操舰性能,因此日后中国海军并没有其他新舰艇继续使用518雷达。

哈尔滨号舰舯哈尔滨号舰舯火控方面,哈尔滨号的舰桥顶端与机库上方各有一座347G火控雷达,用来导控37mm机炮群;舰桥上方紧跟在347G雷达之后的是导引海响尾蛇防空 导弹的法制Castor-II雷达/光电火控系统, 而后头更高的平台上则有一具新研发完成、首度应用的344型反舰导弹/舰炮火控雷达,拥有一面应用相控阵科技的I/J频天线以及一具辅助用的光电侦测器,可同时追踪2个目标。这三种火控雷达采用层叠配置,看起来相当拥挤。此外,舰上还装有两具630型(GDG-775)光电火控仪 (包含红外线热影像仪),能做为火控雷达以外的备用火炮火控装置;主桅杆两侧的球状物是英国制造的SNTI-240卫星通讯天线。

青岛舰舰岛上方密密麻麻的电子设施青岛舰舰岛上方密密麻麻的电子设施电子战方面,哈尔滨号配备826C型(BM-8610)电子支援系统 以及984-1/3/4型电子干扰机,此外还有2座946型15联装诱饵发射器;其中826型电子支援系统于1981年开始研究,1985年定型,参考了1983年引进的意大利制RW-23-1电子支援系统,可接收脉冲频率13万/秒、2~18Hz的电子讯号,与数据库中800多种雷达的参数比对,分析后将结果传输给984型电子反制系统或干扰弹发射器;至于984干扰系统参考了荷兰Sphinx与Rapidsesm的技术,其中984-1负责干扰2~125px波长的部分,984-4负责干扰250px波段,而984-2则是一个电子支援系统,能与826型一起工作或单独运作。

服役外访

中国海军将052型视为军力现代化的重要成果,因此两舰成军后有多次远航出访纪录。

哈尔滨号

112舰于圣地亚哥112舰于圣地亚哥1996年7月,哈尔滨号与051型的西宁号(108)访问了朝鲜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

哈尔滨号于澳大利亚哈尔滨号于澳大利亚1997年7月20日,当时中国手头上最先进的驱逐舰与补给舰──哈尔滨号、驱逐舰珠海号(166)与成军不到一年的南仓号补给舰(南运953)展开了中国海军建军以来首次的横渡太平洋以及访问美洲远航,沿途行经夏威夷珍珠港、美国圣地亚哥、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地,为时3个多月,是中国海军一大盛事;而上一次中国舰艇访问美国本土就要追溯到清末的海圻号巡洋舰,该舰于1911年4月启程参加英王乔治五世加冕典礼,回程途中顺道访问美国与古巴;然而在这场中国近代海军空前的远航壮举途中,国内便爆发了辛亥革命,返国时舰上只能改挂国民政府的五色旗。

2001年5月,哈尔滨号与太仓号(615)补给舰出访巴基斯坦参加中-巴建交50周年纪念活动,并顺道访问印度孟买。在2003年1月26日,中央军委授予哈尔滨号“海上先锋舰”的正式荣衔。在2007年9月,哈尔滨号与补给舰洪泽湖号(881)出航访问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并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海军编队进行联合搜救演习。

青岛号

青岛舰于以色列青岛舰于以色列青岛号的外访活动则更加活跃,在1997年2月首先与江卫级护卫舰铜陵号(542)、东运615号补给舰访问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与马来西亚;

1998年4月与世昌号(82)训练舰、南仓号补给舰出访澳洲、新西兰、菲律宾,是中国海军建军以来首度进入大洋洲海域

青岛舰于珍珠港青岛舰于珍珠港2000年8月,青岛号与太仓号补给舰横越太平洋出访美加,沿途拜访夏威夷珍珠港、美国西雅图艾佛拉特军港以及加拿大维多利亚魁尔茅特军港;8月22日当这支编队经过第一岛链时,随即遭到日本海上自卫队P-3C与舰艇的监控,日本海自的濑户雪号(DD-131)驱逐舰甚至挑衅地从青岛号与太仓号编队中间穿越,青岛号随即连续两次右转,压迫濑户雪号右转规避。

2002年5月15日,青岛号与太仓号再度联袂出航,展开 中国海军建军以来第一次环球航行,总共访问新加坡、埃及、土耳其、乌克兰、希腊、葡萄牙、巴西、厄瓜多尔、秘鲁、法国等十国的军港,为时四个多月,总航程三万三千余海里,是中国拥有近代/现代化海军以来最长的一次航行。

本级舰

舷号 舰名 建造船厂 开工日期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服役舰队
112 哈尔滨 上海江南造船厂 1989年9月8日 1991年08月28日 1994年5月8日 北海舰队
113 青岛 上海江南造船厂 1992年2月29日 1993年10月18日 1996年5月28日 北海舰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