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腹鲟

裸腹鲟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背鳍44;臀鳍26,胸鳍Ⅰ-35;腹鳍26。鳃耙18+15。体长为体高的7.34倍,为头长的3.82倍。头长为吻长的2.24倍,为眼径的17.57倍,为眼间隔的3.3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40倍。

体长筒状。腹部宽,平坦状。背侧较窄,向后渐细长。头大,三角形,背侧被骨板。吻突出,稍平扁。眼小,圆形,侧位。眼间隔宽、中间平坦。鼻孔2个,靠近眼前方,椭圆形、前鼻孔稍小于后鼻孔。口横裂,腹位。上下颌均无齿。下唇完整,中间不中断。吻腹部有须4对,须长,向后不达口前缘。鳃孔大,侧位。鳃耙宽扁。鳃盖膜与峡部相连。

背鳍1个,后位,上缘微凹。臀鳍始于背鳍近中部下方,后缘近后部鳍条处微凹。胸鳍侧下位,宽大。第1鳍条宽大呈棘状,第2、3鳍条为头长的2/3左右。腹鳍腹位,后端达背鳍始点下方。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尾鳍上缘有一纵行棘状鳞。体有5纵行骨板,以背部正中一行最大。背鳍前有15块,体侧各一行,有62块;腹侧各一行,有12块。体背青绿色,腹侧银白色。

生活习性

裸腹鲟为溯河性、肉食性鱼类。栖息于海上靠近海岸和河口和在淡水中大型河流的纵深延伸。幼鱼栖息于浅水河流中。裸腹鲟在强水流环境下产卵,生长在石头或砾石底部的大河和深河的主要河道中。

裸腹鲟分为游性种群和定栖性种群,定栖性种群常年生活在淡水中。库拉河裸腹鲟每年有2次徊游:在4-5月,当水温升至6.2-13℃时,春季洄游种群开始溯河;在10-11月,当水温在12-17.9℃ 时,秋季游型开始溯河,溯河洄游距河口约600千米。乌拉尔河仅有春季洄游型:在4-5月,当水温升至3.2-4.5℃时开始溯河,洄游距离多在500-800千米,然而有些个体的产卵场在距河口100余千米处。在多瑙河,裸腹鲟以浮游动物幼体为食,其他食物有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等;在里海,裸腹鲟早期以鱼类为食,由于蟹的移入,蟹约占其食物量的7%。

分布范围

水域

分布于黑海、亚速海、里海和咸海以及一些河流(多瑙河到布拉迪斯拉发,伏尔加河到喀山,乌拉尔河到契卡洛夫,唐和库班,里奥尼)。1933-1934年从咸海的锡尔河中将其引入巴尔喀什湖(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疆伊犁河上游和锡尔达里亚河(阿拉尔盆地)。

国家

存在: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土耳其。

可能灭绝罗马尼亚。

引入:中国。

繁殖方式

性成熟较晚,雄鱼较雌鱼成熟早。如中国库拉河的裸腹鲟,雄鱼6-9龄性成熟,而雌鱼则12-14龄性成熟。产卵场在俄罗斯咸海水域的锡尔河、阿姆河。产卵群体年龄7-30龄,主要为20-21龄。3-5月在石砾底质上产卵。产卵水温10-15℃,有时产卵温度也随地区而有所不同。如咸海和伊犁河为10-24℃。产卵量在20-129万之间。卵径1.5-3.0毫米。孵化期在水温19.5℃约需5昼夜。

保护现状

  •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主要价值

皮肤用作皮革,鱼子酱用作化妆品和药用。软骨是药用的,肠是用来做调味汁(食物)和制造凝胶的,鱼鳔是用来做胶水。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