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枝舞(5)《柘枝舞》[1]原为女子独舞,身着美化的民族服装,足穿锦靴;伴奏以鼓为主,舞者在鼓声中出场。章孝标《柘枝》诗有:「柘枝初出鼓声招」,白居易《柘枝妓》有「连击三声画鼓催」。舞姿变化丰富,既刚健明快,又婀娜俏丽。舞袖时而低垂,时而翘起,即诗中所谓「翘袖中繁鼓」、「长袖入华裀」。快速复杂的踏舞,使佩带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观者惊叹舞姿的轻盈柔软。舞蹈即将结束时,有深深的下腰动作。唐诗中对《柘枝舞》的描述,与今日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许多相似之处。
《柘枝舞》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出现了专门表演此舞的「柘枝伎」,并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后又有两个女童先藏在莲花中,后出来起舞的软舞《屈柘枝》。其舞蹈风格、表演形式均已有很大变化。
西安唐代兴福寺残碑侧有二女脚踏莲花,相对起舞的石刻,可能与唐《屈柘枝》舞有关。
宋继承唐,宋的柘枝舞经常在贵族的酒宴中由伎人表演,供宾主欣赏。舞蹈婀娜多姿又矫健明丽。
跳柘枝时,舞女穿着五色绣罗的宽袍,头戴胡帽,帽上有金铃,腰系饰银腰带,舞蹈开场一击鼓三声为号,随后以鼓声为节奏,柘枝舞动作明快,旋转迅速,刚健婀娜兼而有之,同时,注重眉目传情,眼睛富于表情。
与其相关的诗
柘枝妓 【白居易】唐 七律
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
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
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
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
白居易<柘枝词>说:“绣帽瑶绸缎,香袖袖窄裁。”《柘枝妓》又说:“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协柘枝来。带垂细胯花腰垂,帽转金铃雪面回。”柔和的烛光下,悦耳的金铃声中,花腰雪面的跳舞姑娘,飞旋的紫罗衫,柔软如烟,多么让人心醉。
张祜的《观杨瑗柘枝》说:“紫罗衫宛蹲身处,红锦靴柔踏节时。”
章孝标《柘枝》说:“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两位诗人生动地描绘了枯枝舞者舞姿的妙曼。只见舞女穿紫红色罗衫,踏红棉软靴、饰金铃衣帽隐于舞台中心的莲花内,随着三声急促鼓点,莲花苞开,仙女般现身出舞。
刘禹锡的《观柘枝舞》“体轻无骨,观者皆耸神”则赞美柘枝舞女的轻柔体态让观舞者达到了心荡神驰的地步。
柘枝舞者舞蹈开场时,绣衣垂垂,随着鼓点愈来愈激烈,便一件件脱去外衣,跳到最后竟成了半裸体,称得上是最古典的脱衣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