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藻门(Bacillariophyta)有100,000多种,可分为2纲
中心硅藻纲(Centricae)圆形,辐射对称,壳面上的花纹自中央一点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海产多。
小环藻属(Cyllotella)属中心硅藻纲圆筛藻目。植物体单细胞,有些种以壳面互相连接成带状群体。细胞圆盘形或彭形。壳面圆形,少数种椭圆形,边缘部有辐射状排列的线纹和孔纹,中央平滑或具颗粒。带面平滑没有间生带。载色体多个,小盘状。以细胞分裂进行繁殖,每个细胞产生一个复大孢子。
羽纹硅藻纲(Pennatae)长形或舟形,花纹排列成两侧对称,表面有线纹、肋纹、纵裂缝(壳缝),壳面中央呈加厚状,称中央节,在两端称端节。
羽纹硅藻属(Pinnularia)属于羽纹硅藻纲双壳缝目。植物体单细胞或连接成丝状群体,壳面线状、椭圆形至披针形,两侧平行,极少数种两侧中部膨大、或成对称的波状。壳面两侧具横的平行的肋纹,中轴区宽。色素体两块,片状,常各具1蛋白核。
常见的硅藻还有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舟形藻属(Navicula)等。引
植物体单细胞,或由细胞彼此连接成链状、带状、丛状、放射状的群体,富有或着生,着生种类常具胶质柄或者包被在胶质团或胶质管中。细胞壁是由2个套合的半片组成,称半片为瓣。硅藻的半片称上壳(epitheca)(在外)、下壳(hypotheca)(在内),上下壳均有一凸起的面称壳面(valve)。侧面或壳边是两个瓣套合的地方,环绕1周称环带(girdleband)。上壳和下壳都是有果胶质和硅质组成的,没有纤维素。载色体1至多数,小盘状、片状。色素主要有叶绿素a、c,β-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叶黄素类中主要含有墨角藻黄素,其次是硅藻黄素(diatoxanthin)和硅甲黄素(diadinoxanthin)。藻体呈橙黄色、黄褐色。同化产物为金藻昆布糖和油。细胞核1个。营养体无鞭毛。精子具鞭毛,为茸鞭型。引
硅藻是一类最重要的浮游生物,分布极其广泛。在世界大洋中,只要有水的地方,一般都有硅藻的踪迹,尤其是在温带和热带海区。因为硅藻种类多、数量大,因而被称为海洋的“草原”。引
上下相连带总称为壳环,这个面称壳环面。有些种类,如根管藻(Rhizosolenia),在壳环面细胞壁上还有很多次级相连带,或称间板。细胞质和一般植物细胞相似。生殖方法有有性生殖和营养生殖(主要繁殖方式)。
为硅藻最普通的一种生殖方式。分裂初期,细胞的原生质略增大,然后核分裂,色素体等原生质体也一分为二,母细胞的上、下壳分开,新形成的两个细胞各自再形成新的下壳,这样形成的两个新细胞中,一个与母细胞大小相等,一个则比母细胞小。这样连续分裂的结果,个体将越来越小。这在自然界和室内培养的硅藻可见到。
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个限度,这种小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称为复大孢子。复大孢子的形成方式有无性和有性两种。
(1)无性方式是由营养细胞直接膨大而成,如中心纲的变异直链藻(Melosiravarians)。
(2)有性方式通过接合作用,借助运动或分泌胶质使个体接近,然后包围于共同胶质膜内,进行接合。
小孢子
多见于中心硅藻的一种生殖方式,细胞核和原生质多次分裂,形成8、16、32、64、128个不等小孢子,每个小孢子具1-4条鞭毛,长成后成群逸出,相互结合为合子,每个合子再萌发成新个体。
是沿海种类在多变的环境中的一种适应方式。休眠孢子的产生常在细胞分裂后,原生质收缩到中央,然后产生厚壁,并在上、下壳分泌很多突起和各种棘刺。当环境有利时,休眠孢子以萌芽方式恢复原有形态和大小引。
毒性
硅藻研究人员选取了2种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区典型多环芳烃,进行多环芳烃对优势藻的毒性效应研究。所选藻种为浮游藻中肋骨条藻和附着藻菱形藻,经分离、纯化和培养,所用的典型多环芳烃为菲和荧蒽。结果表明:丙酮对两种藻的不可见效应浓度值均为0.3%(v/v),菲对中肋骨条藻和菱形藻急性毒性试验的72h半数生长抑制浓度(72-EC50)分别为0.95mg/L和0.32mg/L,而荧蒽对中肋骨条藻和菱形藻的72-EC50分别为0.17mg/L和0.09mg/L。中肋骨条藻对菲和荧蒽的耐受性比菱形藻强,菲对中肋骨条藻和菱形藻的毒性比荧蒽弱。引
危害
赤潮:海洋环境如果受到富营养污染或其它原因,常使某些硅藻如骨条藻、菱形藻、盒形藻、角毛藻、根管藻、海链藻等生殖过盛,形成赤潮,使水质恶劣,对渔业及其它水产动物带来严重危害。
有些硅藻(如根管藻)生殖太盛并密集在一起,可阻碍或改变鲱鱼的洄游路线,降低渔获量引。
价值
释放氧气
它们靠光合作用将海水中的无机物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机物。硅藻色素包括叶绿素a、c1、c2、以及胡萝卜素。它们能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将细胞中的水分解,使水分子上的一个氢原子分离出来,一部分有利的氢原子和二氧化碳化合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后就产生了糖和淀粉,这就是光合作用。这些物质再和细胞吸收的氮、磷、硫等物质进一步作用,氧就形成了蛋白质和脂肪等物质。游离出的部分氢原子每两个和一个氧原子结合形成了水,氧分子中的另一个氧原子就从细胞里跑出来溶解到水里或者跑到大气里去了。地球上有70%的氧气是浮游植物释放出来的,浮游生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就有360亿吨,占地球大气氧含量的70%以上。由于硅藻数量又占浮游生物数量的60%以上,这样可以推算,假设现在地球上没有硅藻了,不用3年,地球上的氧气就耗干了。动物和人类也就都没法呼吸了。
硅藻是鱼、贝、虾类特别是其幼体的主要饵料,它与其他植物一起,构成海洋的初级生产力。硅藻还是形成海底生物性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漫长的年代,那些在海底沉积下来的以硅藻为主要成分的沉积层,逐渐形成了经济价值极高的硅藻土。硅藻土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还能完好地保存动植物的遗体,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硅藻死后,它们坚固多孔的外壳—细胞壁也不会分解,而会沉于水底,经过亿万年的积累和地质变迁成为硅藻土。硅藻土可被开采,在工业上用途很广。可制造工业用的过滤剂、隔热及隔音材料等等。中国山东山旺地区就出产大量的硅藻土。游泳池的主人将老化的硅藻壳拿来过滤水里的污染物质。诺贝尔奖的创始人alfrednobel发现将不稳定的硝化甘油放入硅藻所产生的硅土后可以稳定的成为可携带的炸药。引人们还猜想,石油是来自远古硅藻产生的油类。也有人认为,地球上有机物质中的3/4是来自于硅藻和藻类的光合作用。引
从2007年起,乔治亚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就开始开发一项用基因工程改造伪矮海链藻的技术,希望用其来创造一种新的硅结构。通过用基因复制的技术来研究硅藻构建复杂硅质细胞的过程,研究者最终的目的是要找到一项在实验室中制造纳米材料的技术。
硅藻是一种水生的单细胞生物,它的细胞壁上有大量的气孔,使其兼具小质量和坚固的结构。像雪花一样,硅藻的细胞壁有多种形态。
研究者假设这种结构的多样性源自一种特殊的silaffin蛋白质,它存在于硅藻的硅产生组织中。通过基因技术来复制硅藻的silaffin,研究者不仅可了解了硅藻的细胞生化结构,还可能应用这些组织来生产商用的化合物和材料。
海绵等生物体能够利用自身中的某些蛋白质和多聚糖在水相、中性ph和室温等温和反应条件下介导生成具有精确可控形态结构、生物相容性好的生物材料——生物硅胶。许多研究者从硅藻等这些生物体得到启发,利用不同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大分子在不同的反应环境和体系下介导不同类型的硅前体仿生合成了许多不同形态、尺寸大小的硅胶。
矽藻細胞的殼面具有各種細致的花紋。最常見的是由細胞壁上的許多小孔緊密或較稀疏排列而成的線紋。中心綱細胞殼面的花紋是由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狀排列的。羽紋綱細胞殼面的花紋左右兩側作對稱或不對稱排列,有些種類在殼面內壁的兩側長有狹長橫列的小室,形成呈「U」形的粗花紋,稱為「肋紋」。有些種類在殼的邊緣有縱走的凸起,稱為「龍骨」。殼面中部或偏予一側具一條縱向的無紋平滑區,稱為「中軸區」。中軸區中部,橫線紋較短,形成面積稍大的「中心區」。中心區中部,由予殼內壁增厚而形成「中央節」。如殼內壁不橧厚,僅具圓形或橢圓形或橫矩的無紋區,則稱「假中央節」。中央節兩側,沿中節兩側,沿中軸區中部有一條縱向的裂縫,稱為「殼縫」。殼縫兩端的殼內壁各有一個增厚的部分,稱為「極節」(圖)。有的種類沒有殼縫,僅有較窄的中軸區,稱為「假殼縫」(圖)。有些種類的殼縫是一縱走的或圍線殼緣的管溝,以極狹的裂縫與外界相通,管沒的內壁具數量不等的小孔與細胞內部相隨,這一特殊的結構,稱為「管殼縫」(圖)。殼縫是羽紋綱胞殼上的一種重要構造,與矽藻的運動有類。
矽藻細胞的色素體,生活時呈黃綠色或黃褐色。色素體在細胞裡的位置,因生活狀態不同而變化,一般貼近殼面,當殼面相接隨成群體時,色素體移到帶面,色素體的形狀和數目依種類不同而異,中心綱矽的色素體常為小盤。矽藻的色素體中主要含有葉綠素a和c(沒有葉綠素b),以及β胡蘿蔔素、、岩藻黃素、矽甲黃素等等,因此顏色呈黃綠色或黃褐色。有些種類無澱粉鞘而裸出的蛋白核。同化產物主要是脂肪,在細胞內成為反光較強的小球體。
1. 分裂生殖(Binary division):上、下殼會分離,分離後分別在內壁產生新的下殼,形成兩個單獨的新個體。(因此每分裂一次,新個體會變的比原本的個體還要小)
2. 芽胞生殖(Spore reproduction):當分裂生殖數次之後,新個體無法再分裂時,原生質會脫離細胞壁而產生芽胞(又稱為滋長孢子 Auxospore),芽胞繼續發育至適當大小後才長出新的細胞壁,成為新的矽藻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