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妓

舞妓

目录导航

简介

古时舞妓一般从10岁开始学艺,一直训练到20岁左右才逐渐升为艺妓。《儿童福祉法》和《劳动基准法》的限制,必须初中毕业(即14、15岁左右)才可以开始学艺。

舞妓的发型为"割(わ)れしのぶ"及"おふく";艺妓的发型以称为“岛田髷”的发型。“岛田髷”的起源有3说:

江户时代,东海道岛田宿(“宿”指宿场)的“游女”之间开始流行。

宽永年间,歌舞伎演员岛田万吉开始梳结。

日语“缔めた”的发音所转变而来。

妆容发型

舞妓化妆也十分讲究,浓妆的施用有特殊的程序,用料也以传统原料为主。最醒目的是,舞妓会用一种液状的白色颜料均匀涂满脸部、颈项,因此看起来犹如雕饰华美的人偶一般。

一级生的打扮

割 れしのぶ(中间的铁片仅在出道时用)割 れしのぶ(中间的铁片仅在出道时用)舞妓舞妓而从业未满一年的舞妓,擦口红的时候,是指被准许涂下唇的,代表她还年轻。而从业未满半年的舞妓,头上的发饰通常都有装饰剥壳米粒如瀑布般垂掉下来。

舞妓的发型又分为桃割(割れしのぶ)和おふく,较年轻的舞妓通常都会梳桃割(割れしのぶ)。

资深舞妓的打扮

おふくおふく较年长的舞妓通常会梳おふく发型,年轻舞妓的衣襟通常都是红底和花的,较年长的舞妓通常都是白底和花 ,再到了20岁左右时,舞妓通常会举行一个仪式襟替,然后晋升为一名真正的艺妓,而本来有花的衣襟,则会变成全白。[2]

带结

だらりの 帯だらりの 帯舞妓的服装是十分华丽的和服,做工、质地和装饰都十分上乘,称为“だらりの

”的华丽腰带为其特色。这种腰带甚至可长达7米,重量相当沈重,扎束之间需

要相当大的力气,所以古时常常由称为“男众”的男性仆役来帮忙。

舞妓及年轻的艺妓所穿之和服称为“裾引き”.[2]

演出

艺妓的表演大致可分为“立方”和“地方”2种

顾客给予艺妓和舞妓的演出费用称为“线香代”或“玉代”, 京都一地特称“花代”。[2]

称呼

在东京等关东地区称为“芸者(げいしゃ,Geisha)”,见习阶段称“半玉”;在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则称为“芸妓(或写做“芸子”,皆读做げいこ,Geiko)”,见习阶段称“舞妓(或写做“舞子”,皆读做まいこ,Maiko)”。而在明治时期以后,“芸妓(げいぎ,Geigi)”这种读法越来越普遍,成为现代标准日语读法。

日本浮世绘中的艺妓在日语中,“妓”字保留了传统汉语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艺术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而艺妓的“妓”字是指前者,因为艺妓在原则上是艺术表演者,并不从事性交易。但在现代汉语中,多把“妓”字直觉关联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艺伎”这种以避讳为目的的现代汉语翻译写法。日语中的“伎”是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张“艺妓”才是正确的中文翻译写法,以示区别。

意义

舞妓舞妓(7)“妓”字在日语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以从事性行为而达目的的行业,即妓女;二是指日本传统的以歌舞、乐曲、表演的艺术行业。舞妓并非妓女。艺妓是一种在日本从事表演艺术的女性。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很大一部分是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乐器等表演助兴。她们的交易是满足男人们的梦想——享乐、浪漫和占有欲。通常与她们交易的,都是上层社会有钱有势的男人。在昂贵的餐厅和茶舍里,谈论生意的男人们喜欢请一位艺伎相伴,为他们斟酒上菜,调节气氛,而这最少也要花费1千美元。今天,仍有少数女性抱着幻想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加入艺伎行业。但在过去,艺伎是一个终身职业,可能女承母业。二战以前,绝大部分艺伎是为了生计,被迫从事这一职业的。

舞妓业是表演艺术,不是卖弄色情,更不卖身。行业规定,艺伎在从业期内不得结婚,否则,必须先引退,以保持艺伎“纯洁”的形象。

行业

日本历史上的艺伎业曾相当发达,京都作为集中地区曾经艺馆林立,从艺人员多达几万人。不过,艺伎业在二次大战后大为萧条了,只是在经济恢复后一段时间内,随着公司公关业的升温,旅游业的兴旺,艺伎又兴盛了一时。据估计,京都的艺伎只不过200人左右,一些艺馆转作他用,艺伎业的衰退已成不争事实。

艺伎并非日本特有。以“侍酒筵业歌舞”为职业的艺伎,在历史上本来并不是日本所特有。黄遵宪认为艺伎“甚类唐宋官妓、营妓”。中国的唐宋时代,士大夫携歌妓吟唱,是当时普遍的习俗,在中国浩瀚的诗词曲赋中,留下了不少咏唱歌妓的佳句。中国古代的歌妓,以及朝鲜的妓生,和日本的艺伎都有相类之处。随历史的发展,只有日本的艺伎一直延续到现代。而且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载体,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艺伎虽衰犹存,虽也努力进行改革,但风光不再,消亡也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在现代青年男女看来,艺伎已过时了。值得注意的是,尚操此业的艺伎却不失信心。她们甚至周游各地,藉以提高身价。有的人更明确地说:艺伎是京都的象征,传统的古老文化必须加以保护。对于艺伎的衰与兴、保与弃还存在针锋相对的斗争。[3]

培养

在日本做舞妓的条件非常苛刻,学艺费用高昂,并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担的。而且学艺历程艰辛,不是所有艺妓都能坚持的。

古时舞妓一般从10岁开始学艺,因为《儿童福祉法》和《劳动基准法》的限制,必须中学毕业(即14、15岁左右)才可以开始学艺。学习的内容繁多,过程十分艰苦。其中包括文化、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严格的要求,处处体现高贵和稳重。比如训练中有一项的内容是吃热豆腐不能发出声音,更不能碰到唇彩,可见要求之严格。到16岁左右便可以正式担任艺妓,整个演艺历程长达5年。初为艺妓者称为“舞妓(或舞子)”,而后才可以正式转为“艺妓”。艺妓生涯一般到30岁完结,在30岁以后仍然继续当艺妓的话便降级,成为年轻貌美的名妓之陪衬。艺妓中把前辈艺妓称为“姐姐(お姉さん)”。[2]

着装

在这个行业从艺的女性大多美艳柔情,服饰华丽,知书识礼,尤擅歌舞琴瑟,主业是表演歌舞。艺妓业是表演艺术,不是卖弄色情,更不卖身。不过,这里面包含着男欢女乐的成分,所以称之为艺妓。艺妓雅而不俗之处,不仅在于它与妓女有别,而且在于它的不滥,不相识的人很难介入,大都是熟人或名士引荐。艺妓大多在艺馆待客,但有时也受邀到茶馆酒楼陪客作艺。行业规定,艺妓在从业期内不得结婚,否则,必须先引退,以保持艺妓“纯洁”的形象。

舞妓的服装是十分华丽的和服,做工、质地和装饰都十分上成,因此也异常昂贵,一般在50万日元以上,有的甚至达100万日元。京都舞妓的服装更是著名,悬落飘逸,称为“だらりの带,长六七米,且重量相当沉重,扎束之间需要相当大的力气,所以常常由称为“男众”的男性仆役来帮忙。

舞妓的特殊穿著与化妆舞妓及年轻的艺妓所穿之和服称为“裾引き”,从腰带到裙摆间的一段称为“褄”。在外行走时,舞妓及年轻的艺妓一定会将左手压在这一段上面,有“卖艺不卖身”的含意。

舞妓脖子上的襟足(图中画了三条“襟足”)舞妓脖子上的襟足(图中画了三条“襟足”)尽管艺妓的服装被归类为和服,但事实上却与传统的和服有一定的区别。传统的和服后领很高,通常能把妇女的脖颈遮盖得严严实实,而艺妓所穿着的和服的衣领却开得很大,并且特意向后倾斜,让艺妓的脖颈全部外露,且脖子处会画上襟足,平日画两条,重大节日等多画三条襟足。[2]

生活

舞妓一般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通常人们在公开场所只能见到行色匆匆的从住地赶往茶社,或从茶社赶回住地的艺妓。她们之间形成一个小圈子,一般人很难窥探她们的生活,从而造成了人们对他们生活的好奇和兴趣。艺妓的收入不菲,气质超凡脱俗,但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却很差。有顾及此,艺妓的雇主会为艺妓提供贴身保姆照顾她们的起居饮食。

出色的艺妓常常会成为达官贵人所追逐的对象,其中不乏两情相悦者。古代的日本,结婚后的女性必须放弃艺妓的工作,直到现代这个行规才被逐渐取消,让艺妓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过去大部分的女性仍然依照传统,在婚后离开艺妓的行列,而离婚后重返艺妓行业的人却不在少数,其中当代最著名的莫过于中村喜春。

艺妓出勤赴宴时,会有提着三味线琴箱的男众随侍在侧,除了为因盛装而行动不便的艺妓打点琐事之外,也负责保护艺妓,避免受到喝醉的酒客、登徒子的骚扰。

表演

舞妓表演时所使用的道具从狭义上专指手持的表演用具,包括各类乐器、饰物;广义上应当包括艺妓馆、歌舞伴奏者,甚至艺妓所学习的所有知识。因为艺妓接待客人并不限于歌舞表演,她们提供的是能为客人宴席助兴的众多活动。

艺妓表演的场所最初只限于艺馆之中,后来由于要出席达官贵人的筵席,艺妓便开始在茶馆酒楼及料亭出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艺妓衰落压力增加,使艺妓艺术不得不一改传统,艺妓从业者也被允许到茶馆中特设的酒吧间里待客演出。

艺妓的表演大致可分为“立方”和“地方”2种。

“立方”是指舞蹈为主的表演者,“地方”是指演唱“长呗”、“清元”等歌曲、演奏太鼓、三味线等的表演者。因为“地方”类的表演难度较高,需要长时间训练后才能胜任,因此多由资深的艺妓担任。而“立方”表演较为容易,所以一般由资浅的艺妓及舞妓担任。艺妓除了上述两大项表演外,也有茶道、香道等日本传统艺术表演。另外,艺妓都有受过说话训练,因此健谈者不少,表演之余亦会陪客人谈天说地,增加气氛。顾客给予艺妓的演出费用称为“线香代”或“玉代”,京都一地特称“花代”。

名人

中村喜春中村喜春日本一代名舞妓中村喜春日前在纽约与世长辞,告别璀璨艳丽的一生。曾招待过著名影星查理·卓别林、棒球巨人巴布·鲁思等贵客的中村喜春,儿时家境富裕,却甘于抛头露面唱歌献技,为的只是弘扬日本传统国粹,向世人证明艺伎绝非妓女,而是色艺俱全的艺术表演者。

中村喜春于6日在纽约寓所辞世,享年90岁。曾经替中村喜春出版自传的Soshisha出版社编辑本田,闻讯后感慨地说:“早就听说她近年来身体比较虚弱,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人老了。”中村喜春的死讯,对日本年轻一代而言可能并无多大意义,部分日本青年甚至不知道她是什么人,但对老一辈的美国人和日本人来说,中村喜春不仅是日本光辉时代的见证人,更是宣扬日本文化的大使。

中村喜春中村喜春中村喜春1913年出生在东京银座,父亲是医生,家教一向十分严格。中村喜春在东京生活时,经常流连于歌剧院和舞馆等地,被那些浓妆艳抹的表演者所深深吸引,并由此对艺伎产生了浓厚兴趣。她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够站在舞台上,引来观众艳羡的目光。16岁那年,她不顾父母反对毅然投身艺伎行列,在餐厅、舞厅等娱乐场所唱歌跳舞,与台下客人打成一片,从此声名鹊起。

欣赏中村喜春表演的客人大都非富则贵,除了本地的明星和巨富外,当年曾出访日本的著名影星卓别林、棒球巨人巴布·鲁思和法国画家吉恩·科克托等也是她的捧场客,其中科克托更深为中村喜春的表演着迷,曾经为她写下一首题名为艺伎的感人诗歌,轰动一时。[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