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道情

陕北道情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陕北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徒诵经的经韵,明清时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该村道情艺人王儒伦口述,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山西忻州一批道情艺人前来本村和附近的寨沟演出,始将山西道情传入清涧。后与当地的民歌结合,并吸收了眉户、秧歌的艺术成分,形成了清涧道情。最早组班演出的是王儒伦的老爷爷,称王家班,以坐唱形式演出。光绪年间至20世纪30年代,清涧县出现了史家河、岩头、袁家河、乐堂堡等村的道情班子。他们经常出外演出,使道情戏传播到子洲、子长、志丹、横山、绥德等地,出现了村村社社有班子的兴盛局面。演出形式从坐唱发展为舞台演出,成为各地庙会赛戏的主要娱乐品种。往往是白天演出道情戏,晚上闹秧歌社火。每年春节期间,村与村的道情、秧歌班子还要进行下帖和还帖式的相互邀请演出活动,当地称为闹红火。[1][2]

民国二十四年(1935)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陕北道情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道情艺人在传统道情的基础上,于横山等地创造出一种新道情,因多演出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的现代戏,故被群众称为“翻身道情”。艺术风格与老道情迥然不同,老道情深沉悲壮,新道情欢乐、豪放和明快,多富有新的时代特色,普遍受到了欢迎。老道情因之日益衰落,各地城乡班社均改唱新道情,如清涧下武村班、曹家塔班、陈家坪班、坡家沟班、八斗岔班、淮家湾班、横山破罗村班、柴辛梁班、子洲裴家湾班、强家沟班、刘家川班、子长强家沟班、榆林镇川堡班、延川白家河班等。[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北新道情有了进一步发展。各村堡的民间班社不断扩大,一些班社还购置了新箱,培养出了一代新的演员,并创作演出了大批现代戏。[4]

艺术特色

演唱特点

陕北道情的演唱形式多样,除独唱外,还有合唱、伴唱等。另外,陕北道情的演唱风格独特,用的是陕北方言,且以民族唱法为主。演唱时多用延长音,这种自由控制延长时间的唱法,使得节拍强弱不断变换,打破方正节奏,让音乐悠扬激昂,充满山野气息,大有痛快淋漓之感。强弱交替使得音乐旋律更具魅力,将演唱者的情绪衬托得更饱满。

伴奏乐器

陕北道情用于唱腔伴奏的主要乐器是三弦(艺人自制高音三弦)、四胡(俗称四股弦)、笛子、管子、喷呐(小喷呐)。打击乐器有渔鼓、简板、水擦(俗称“铰铰”)、梆子、木鱼、碰铃。[5]

唱腔体系

陕北道情唱腔体系丰富多彩,包括老道情、东路调、五花调三大类,它们既可各自单独构成道情剧目唱段,又可相互配合运用于道情剧目唱段中。若老道情与五花调结合,即为“九腔十八调”,其中“九腔”为主腔,“十八调”为杂腔五花调。此外,老道情与东路调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相互习染,逐渐出现了同化现象,特别是其中同名唱腔的同化现象较为明显。老道情与东路调中的同名唱腔合并,可得出陕北道情10种主要唱腔,即平调、二流、连头、还阳调、苦音泪板、耍孩调、凉腔、一枝梅、十字调、金丝圪摁调。再将这10种主腔与杂腔五花调以及散板结合,则构成陕北道情唱腔音乐综合体系。

曲牌类别

陕北道情曲牌分丝弦曲牌、唢呐曲牌和击乐曲牌三大类,主要用于前奏、间奏或配合剧中人物表演。

丝弦曲牌的用途有两种:一是制造气氛,二是用在表演动作和道白中。有【八板】【六板】【六八板】【正一句】【反一句】【一句半】【留板】【大阴司】【小阴司】【紧不乍】【杀姬】【满天星】【吊棒槌】【海精海怪】【葡萄三垒架】【怀抱琵琶】【照鬼灯】【钻烟洞】【一马三条箭】【梳妆台】【入洞房】【洒水牌】等。

唢呐曲牌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唢呐单独演奏的曲牌,另一种是由唢呐和打击乐器共同演奏的曲牌。有【摆场】【地留】【过场】【大摆队】【将军令】【狮子令】【永寿庵】【花道子】【流水】【跌落金钱】【拉则山开门】【起兵】【皮】【三眼腔】等。

击乐曲牌分为四类,即小铜器有【小开锣】【小回头】【小五桶】【小锣勾锤】【小扑灯娥】【小前皮】【小后皮】等;大铜器有【浪须子】【三五锤】【快介板】【慢介板】【滚百】【大五栖】【拦五梗】【避头】【回头】【急急风】【十四】【乱家伙】【单锤马锣】【勾锤】【吊锤】【反二五锤】【大扑灯蛾】【大前皮】【大后皮】等;配合弦乐的有【七字调大起】【大落】【流水七字调】【介板】【滚白】等;配合唢呐的有【前皮】【后皮】【滴流子】【三眼腔】【拜场】【坐帐】【点将】等。[6]

代表曲目

陕北道情的传统剧目多表现道教故事、历史故事和生活故事。有连台本戏、本戏和回族小戏。代表曲目有《高老庄》《湘子度林英》《唐王游地狱》《王祥卧冰》《十万金》《刘秀走南阳》《李大开店》《两世姻缘》《合风裙》《毛鸿跳墙》《二女子游花园》等。其中,《翻身道情》以其明快的旋律唱响大江南北,从革命年代传唱至今,成为陕北道情最为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最长的连台本戏《雪拥蓝关》,可连演三天三夜。[7]

流行地区

陕北道情主要流行于陕北清涧、延川以北各县,尤其在清涧、延川、子长、子洲、绥德、米脂、横山、佳县、吴堡等县盛行。[3]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陕北道情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父子相授和以村为基本单位的集体传承两种。陕北道情老艺人逐年谢世,能留下的东西越来越少,有的原始剧本已绝迹。如今道情演出活动百分之九十是农村庙会,只有普及,没有提高,且有下滑趋势。传统的表演形式和唱词唱腔使得受众群越来越小,青年人里懂退情者甚少。陕北道情后继乏人,急需保护。[8]

保护措施

2017年10月27日,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95号中提到,为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正在编撰《陕北道情大全》。

2018年5月26日,陕北道情等非遗传承人走进延安实验小学,引导同学们学习了解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广大师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使陕北道情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传承人物

白明理,男,汉族,1943年出生,陕西清涧县人。8岁开始拜师学唱道情,一生从事陕北道情的演唱与传承。现任清润县政协委员,陕西省文联会员。大器晚成,64岁第一次参加陕北民歌大赛,荣获“陕西十大民歌手”。参加了县、市、省、中央电视台等各类演出及比赛活动,荣获很多奖项,声名远扬。2018年5月,白明理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7日,陕西省延安市、清涧县联合申报的“陕北道情”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艺价值

陕北道情是陕北地区的民间曲艺,其演绎形式多样,情绪饱满丰富,在民间流传甚广,是陕北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陕北道情保留了许多原始的、传统的文化,它的剧本结构、语言风格都具有活化石的意义。陕北道情将道教文化融入其中,宣扬的是“人是精神自由、独来独往的,应抛弃一切功利,摆脱羁绊,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有极高的艺术传承价值。陕北道情扎根于民间生活的沃土,成长于陕北文化艺术的氛围中,饱含着陕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艺术智慧,是当今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

重要活动

2016年9月13日晚7时许,由子长县政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文化艺术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延安市陕北道情大赛圆满落幕。来自延安市及榆林市各县区的7支代表队和近百名清唱选手参加了比赛,本次比赛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陕北道情起到了积极作用。[10]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