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蔡县志记载,文庙黉学在元、明两代三建两迁: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令贺镇,始建于城东门外路南,仅粗建大殿。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知县李演在此基础上建成。元末倾圮。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知县应宗毅重新修建。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训导汪正言以其偏僻不便,奏请迁建,遂由城东门外的路南迁至路北;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知县刘汉以文庙在城外有欠尊重,梦寐思迁,巡至城东南角尼寺,认为此地闿爽奇秀,是为善地,遂拆寺宇、毁偶像,动工迁建,但刚建起讲堂,因刘汉离职而停工。此时大殿仍在城外,新建讲堂称为南学。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知县朱茹到任不久,即议在此基础上兴建学宫。至次年五月建成。明末,复遭兵火,宫墙颓废。清顺治年间,知县钟鳄、谭宏宪、于述绪等都曾重修。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8年),知县吕民服又增修,并添置祭器、舞乐等设备,建立严谨的制度,使庙容焕然一新。
民国初期,多次驻兵,频遭破坏,土匪入城又受糟蹋,庙中文书、乐器、祭器、舞衣等尽散失;部分祠、亭、斋、廊及奎星楼、文明楼皆倒塌,石碑、石门损坏,抗日战争时龙门也被扒掉。后经两次整修文庙,又伐掉了院中的一些古木佳树,大成殿后墙正中,改为向后凸出,孔像后移。在此期间,该处曾办过劝学所、师范讲习所、初级小学、完全小学等。
解放前夕,文庙又遭洗劫,院中建筑仍存多数遗迹。解放后,政府在这里重新办起完全小学。文化大革命中,仅存建筑再度蒙难,孔子铜像一下肢被毁,修复后移至县文物保护单位保管。大成殿虽历经沧桑,风剥雨蚀,仍保持古代建筑特色,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殿为五脊单檐歇山式高台重梁三进深,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高9.2米,宽18.5米,进深9.8米,重梁起架,梁柱直径0.40米,柱础为青石,直径0.43米,方坐0.72×0.72。灰瓦覆顶红砖砌墙,滚龙背,两端龙头昂伸,斗拱为一斗三升,四角外翘,铁钟高悬。
前壁为透花木棂门,门上雕有八仙图案,格窗。
殿内后墙正中四尺高的神台上,置精作木质神龛,正中端坐孔子青铜像(此像为明代制作的,目前国内仅存的一座孔子青铜像),高1,25米,重200公斤,衣襟左下角铭文为:大明敕封刑部主事曹大夏于嘉靖庚戌年长至日恭造,右下角铭文为:先师孔子司寇像颜曾思孟像各一尊奉之熟宫钦于万世。像前立一灵牌,金字书写“至圣先师孔子之位”,两旁陪有颜、曾、思、孟四牌位。神龛的两侧置有铁铸兽樽二尊,神龛前挂有锦帐,借以遮尘。殿廊正中高悬着康熙二十四年御书“万世师表”的匾额。殿内存四尊石碑:1、重建儒学碑记;2、重修儒学碑记;3、重修文庙碑记;4、颜子赞碑。大成殿东西两厢,各有廊屋七间,廊屋正中门楣上题字东曰“金声”、西曰“玉振”,取其“以金钟发声,以玉馨收韵,集众音之大成”之义。
殿前檐正中悬一竖匾,上书“大成殿”三个金色大字。
檐下月台,高0.7米,宽0.8米,月台东西各有踏步,南部正中镶有雕刻精细的青石龙图案。殿前东西各竖一尊下马碑,高0.25米,宽0.5米,碑文为:“奉旨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
据县志记载:旧时逢春秋大祭,人流络绎不绝,香烟燎绕大殿。
新蔡文庙的孔子铜像是我国唯一的一尊明代孔子青铜像。它是由青铜(铜、锡、铅合金)经铸造出陶范,再经精细加工、雕刻花纹,最后描金而成的。像高1.3米,座宽0.9米,肩宽0.45米,重200公斤,头戴云纹莲花冠,足蹬朝靴,身着朝服,衣襟滚锦边理纹与莲花纹,胸系飘带,漆平端坐,手捧朝笏,面如满月,二目俯视,显得温文尔雅端庄肃穆,俨然一种诲人不倦,学而无厌的学者风度。该像左下铭文:“大明赦封刑部主事曹大夏于嘉靖庚戊年长至日恭造”(公元1550年铸造);像右下铭文:“先师孔子司寇像颜曾思孟像各一尊奉之孰宫钦于万世”,该铜像是我国仅存的时代最早的一尊孔子青铜像,堪称国宝。
新蔡文庙位于新蔡县城古吕办事处东南隅,南距南城河路(明临路)150米,距驻新路、106国道均不足1500米,距拟修建的阿深高速公路约15公里,有道路通。距驻马店市102公里,距嵖岈山风景区130多公里,距薄山湖风景区120多公里,距铜山风景区160多公里。
新蔡文庙大成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