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为天南星科草本药用植物。全株由根、块、茎、叶花和果实等部分组成。仲春由地下块茎为圆形或偏圆形。中药上所谓半夏即此。《礼记,月令》载:“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故因此得名。鲜半夏干燥后为生半夏,有毒。生半夏加工泡制后为制半夏。因泡制方法不同,又有法半夏和姜半夏之分。息半夏为息县特产,属常用中药,主治痰饮呕吐、湿痰咳嗽、眩晕等症。以其个大、洁白、粉足、疗效好而闻名,在同类药材中被视为珍品,为了将它区别于别处产品,特在半夏二字前冠以“息”字,称息半夏。息半夏生产历史悠久,《本草纲目》、《辞源》、《息州志》中都有记载,1914年3月在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参展。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以及乱采乱挖现象,导致息半夏生存范围日益狭窄,产销量逐年下降,市场供不应求。为保护、开发、利用息半夏这一自然资源,2004年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于11月成功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同时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积极鼓励人工种植,使息半夏自然生长面积达到2.1万亩,人工栽培面积达到500亩,为息半夏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息半夏属天南星科药用草本植物,全株有根、块、茎、叶、花和果实等部分组成,仲春由地下块茎发芽抽叶,叶为卵园形,茎直立,顶端有三小叶,叶柄基部有一瘤状突起,即株芽,初夏开花,肉穗花序,外有黄绿色佛焰苞,根深一般不超过20厘米,喜温和、湿润气候,不宜在化肥、农药、易涝的环境中生长,可采用种子、株芽、球茎三种繁殖方法。宜选土壤肥沃、疏松、具有排灌条件的砂质土壤或半粘性地块种植,我县以淮河、闾河流域为最适生长区,且生产的品质为最佳。一般于每年开春播种为最好,6月份叶片枯黄时采收,收获的块茎,一般比较大者入药,较小者留种用,可随即种植,待秋季又可收获。
息县所产半夏,在同类药材中为珍品,被称为息半夏。其特点是个大、洁白、粉足、疗效高。9克息半夏可顶外地半夏15克用。制半夏性温、味辛。能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主治痰湿水饮,胸膈胀满、咳喘、眩晕等症,外用可治肿痛。息半夏历史悠久,中外驰名。清嘉庆四年所编《息县志》对息半夏就有记载。据息县86岁老中医翟承仁谈及祖父在东北行医时,开药方常用息半夏。1914年美国为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在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赛会上,息半夏参加了展销。建国后,国家将息半夏列为重点出口药材,远销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在香港市场上也很受欢迎。 息半夏为野生,适应性强,喜温湿,但也耐低温。在地可与小麦等作物共生,在荒坡、堤埂与野草伴长。对土质、地力要求不严。无论砂土,粘土均能生长。关店、临河、陈棚、项店、夏庄、长陵、小茴、包信、张陶、彭店、路口等乡均有。其中以淮河、闾河及其支流沿岸低洼地带最多。以陈棚乡宋岗所产为最好。
息半夏每年5月、8月两次采挖,其产量在建国前不高,仅有少数私商收购,国家将其作为重要药材收购。促使产量提高。1958年以前每年收购6—7万斤。1958年收购15万斤,以后又下降,1966年收7万斤。文化大革命期间为1—4万斤。以后收购数量逐年下降,有些地方几乎绝种。参看下表。息半夏历年收购数量统计表 单位:万斤 年份 收购量 年份 收购量 年份 收购量 年份 收购量 1958 15 1965 7.8 1972 1.5 1979 0.096 1959 14 1966 7 1973 1.5 1980 0.093 1960 8 1967 4 1974 1.5 1981 0.03 1961 10 1968 4 1975 1.3 1982 0.02 1962 8 1969 4 1976 1 1983 0.003 1963 8.5 1970 2 1977 1 1984 0.016 1964 7.1 1971 2 1978 1 1985 六十年代起产量减少的原因:一是受重粮轻其它的思想影响。忽视了息半夏的生产,田间管理中把半夏当作杂草除掉。二是机耕面积不断扩大。半夏块茎翻压过深,出苗困难。三是旱地改水田增多,块茎在稻田水浸泡中腐烂,无法出苗。为了发展息县农村经济,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防止息半夏走向绝种。近年来县医药公司采取奖励人工种植措施,努力发展息半夏。县农科站,八里岔、小茴、临河、张陶、彭店、关店等乡进行了试种。一般情况下可亩产鲜半夏1000斤,晒干半夏400斤。息半夏由野生转为人工栽培将会使此名产在振兴息县经济中放光彩。
一、选地整地息半夏为浅根植物,根深一般不超过20厘米,宜选土壤肥沃,含有机质,土质疏松具有排灌条件的砂质土灌或半粘性土壤地块种植,选好的地块要施足底肥,每亩施农家肥3000-4000公斤,将地块耙平,做成2X3米的畦效果最佳。二、选择适宜的繁殖方法有种子、珠芽、球茎三种繁殖方法,生产上主要采取后两种。
1、种子繁殖:两年以上的植株,便开花结果,待果实成熟时采下剥出种子,夏季可随采随播,秋季采后应先用湿少土贮藏,待翌年3月下旬播种,一般为条播,按行距15-20厘米开沟,沟深5-7厘米。
2、珠芽繁殖:息半夏成熟后,老叶即开始枯萎,叶柄上的珠芽已长成。可采收作为种用,在整好的畦床上,按行距15-20厘米,小株距6-9厘米,坑深5-7厘米覆以细土及草木灰,稍加压实。
3、球茎繁殖:大田栽培主要采用球茎繁殖方法,增重多,产量高,一般亩用球茎50公斤左右。将整好的畦床,按行距15厘米,开横沟,沟深5-9厘米,按株距5厘米栽于沟内,然后覆以细土。
三、田间管理息半夏喜温和、湿润气候,雨季积水应及时排除,遇到严重干旱适当浇水,齐苗后及时中耕除草,生长期及时追肥,在炎热夏季要实施桔杆覆盖降温保墒:防治缩叶病,要消灭传染途径———蚜虫,并拔除病株烧毁。五月份注意天蛾的防治,可用90%敌百虫800倍液喷洒。
四、采收与加工叶片枯黄时采收,过早影响产量,过晚难以去皮和晒干,收获后需加工的鲜半夏堆放过久不易去皮,方法是将鲜半夏装入瓮内或麻袋内,穿胶鞋用脚踩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即为生半夏。折干率为3:1,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粉足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