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元世祖忽必烈崇信佛法,迎释迦佛舍利,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在大都城西南辽塔旧址修建了这座大

妙应寺白塔妙应寺白塔(5)型喇嘛塔。是由当时尼波罗国(今尼泊尔)的工艺家阿尼哥奉敕主持修建。

至元十六年(1279)建成。

完工后又在塔前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旧名“大圣寿万安寺”。

寺院殿堂栏楯一如内廷,佛像、窗壁皆饰金,是元朝皇室在大都兴建的重要工程之一。

明洪武元年(1368)全部殿堂被雷火焚毁,仅白塔幸免。

明宣德八年(1443)修复,改称“妙应寺”。清康熙、乾隆帝间又几经修葺,现仅白塔为元代遗物。

1978年对白塔进行了维修加固。

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清代乾隆帝十八年(1753)存留在高塔顶部鎏金小境内的大藏经、木雕观世音像、补花袈裟、五佛冠、乾隆帝手书《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铜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长寿佛等。

建筑特点

白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3部分组成。白塔的形制,渊源于古印度的窣堵坡。

台基高9米,塔高50.9米,底座面积1422平方米,台基分三层,最下层呈方形,台前有一通道,前设台阶,可直登塔基,上、中二层是亚字形的须弥座。

台基上砌基座,将塔身、基座连接在一起。莲座上又有5条环带,承托塔身。

塔身俗称“宝瓶”,形似覆钵,上安7条铁箍,其上又有亚字形小型须弥座,再上就是13天相轮,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盖,华盖以厚木作底,上置铜板瓦并做成40条放射形的筒脊,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

华盖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8条粗壮的铁链将宝顶固定在铜盘之上。

妙应寺白塔的刹座呈须弥座式,座上竖立着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即所谓的:“十三天”。

文物保护

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修缮工程正式启动。2015年12月完成。[4]

历史文化

无影塔

据说妙应寺白塔无论在日光或月光下都没有影子,即“无影白塔塔无影”。还有人更加神秘地说,“白塔寺是没有影子的,它的影子在西藏”。

从科学的角度讲,有光照的情况下完全无影是不可能的。

塔无影可能是因为塔身高大且又呈圆锥形,加之周边都是狭窄的胡同,塔的影子往往隐没于胡同两侧墙壁的投影之中,所以无论在日光下还是月光下,无论从任何角度,都不可能看到白塔的完整影子。

至于说影子在西藏,更应该是民间的讹传,大概跟它是一座藏式佛塔有关。

旅游信息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171号。

交通

地铁:乘坐地铁2号线到阜成门站(B东北口出)下车,步行450米到达[1]

门票

20元(周三前200名免票)

开放时间

09:00-16:00(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tips:2019年6月20日开始闭馆修茸。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