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自我与社会

心灵自我与社会

目录导航

内容简介

《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篇“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主要介绍社会行为主义的一些重要概念及主要理论观点;第二篇“心灵”,主要介绍“心灵”是如何在社会过程中,在社会性相互作用中通过语言这个媒介而产生的;第三篇“自我”,具有心灵的凭借语言的媒介就能够成为其自身的对象,在这种情境下自我产生了,且具有“客我”和“主我”两个方面;第四篇“社会”,主要介绍人类生活于其中并且其心灵与自我在其中产生的社会基础。[4]

作品目录

导言

第一篇 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 第二篇 心灵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与行为主义 第七节冯特与姿态这个概念
第二节态度在行为主义研究中的意义 第八节模仿以及语言的起源
第三节姿态在行为主义研究中的意义 第九节有声的姿态与表意的符号
第四节平行论在心理学中的兴起 第十节思想、交流和表意的符号
第五节平行论与“意识“的歧义性 第十一节意义
第六节行为主义的纲领 第十二节普遍性
第十三节反思智能的本质
第十四节行为主义、华生主义与反思
第十五节行为主义与心理学平行论
第十六节心灵与符号
第十七节心灵与反应及环境的关系
第三篇 自我 第四篇 社会
第十八节自我与有机体 第三十节人类社会的基础:人与昆虫
第十九节自我产生的背景 第三十一节人类社会的基础:人与脊椎动物
第二十节玩耍、游戏和泛化的他人 第三十二节有机体、共同体与环境
第二十一节自我与主观 第三十三节思想与交流的社会基础及功能
第二十二节“主我”与“客我” 第三十四节共同体与制度
第二十三节社会态度与物理世界 第三十五节“主我”与“客我”在社会活动中的融合
第二十四节作为社会过程之个体输入的心灵 第三十六节民主与社会中的普遍性
第二十五节作为自我的两个方面的“主我”与“客我” 第三十七节对宗教态度和经济态度的进一步思考
第二十六节自我在社会情境中的实现 第三十八节同情的本质
第二十七节“客我“与“主我“的贡献 第三十九节冲突与整合
第二十八节突现的自我的社会创造力 第四十节人格与理性在社会组织中的作用
第二十九节个人主义自我理论与社会自我理论的对比 第四十一节理想社会发展中的障碍与前景
第四十二节概要与结论[5]

创作背景

第一篇 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 第二篇 心灵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与行为主义 第七节冯特与姿态这个概念
第二节态度在行为主义研究中的意义 第八节模仿以及语言的起源
第三节姿态在行为主义研究中的意义 第九节有声的姿态与表意的符号
第四节平行论在心理学中的兴起 第十节思想、交流和表意的符号
第五节平行论与“意识“的歧义性 第十一节意义
第六节行为主义的纲领 第十二节普遍性
第十三节反思智能的本质
第十四节行为主义、华生主义与反思
第十五节行为主义与心理学平行论
第十六节心灵与符号
第十七节心灵与反应及环境的关系
第三篇 自我 第四篇 社会
第十八节自我与有机体 第三十节人类社会的基础:人与昆虫
第十九节自我产生的背景 第三十一节人类社会的基础:人与脊椎动物
第二十节玩耍、游戏和泛化的他人 第三十二节有机体、共同体与环境
第二十一节自我与主观 第三十三节思想与交流的社会基础及功能
第二十二节“主我”与“客我” 第三十四节共同体与制度
第二十三节社会态度与物理世界 第三十五节“主我”与“客我”在社会活动中的融合
第二十四节作为社会过程之个体输入的心灵 第三十六节民主与社会中的普遍性
第二十五节作为自我的两个方面的“主我”与“客我” 第三十七节对宗教态度和经济态度的进一步思考
第二十六节自我在社会情境中的实现 第三十八节同情的本质
第二十七节“客我“与“主我“的贡献 第三十九节冲突与整合
第二十八节突现的自我的社会创造力 第四十节人格与理性在社会组织中的作用
第二十九节个人主义自我理论与社会自我理论的对比 第四十一节理想社会发展中的障碍与前景
第四十二节概要与结论[5]

作品思想

在芝加哥大学期间,米德受到心理学中的机能主义运动和早期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从而涉足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自我理论。他生前没有出版过著作,其影响主要是在课堂上。米德去世之后,他在芝加哥大学的同事C·W·莫里斯以米德1927年开设社会心理学课的课堂笔记为基础,同时以米德1930年最后一次完整地讲授该课程的课堂笔记作为补充编辑而成《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于1934年出版。[6]

作品影响

1、社会行为主义是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立场。

米德始终如一地坚持的行为主义基本观点:不应当根据人的意识来解释人的行为,而应当根据人的行为来解释人的意识。

米德的行为主义与华生的行为主义有相同之处,即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行为的来龙去脉,而不是研究独立存在的心灵。米德与华生又有区别,华生完全摒弃个体的内在经验,在研究行为时绝不考虑心灵之类的概念;而米德则不否认意识是人的经验都内在方面,不否定心理现象或精神现象是心理学现象,而是认为心理活动可以从人的行为背景中加以考察。米德与一般行为主义最大的区别在于,他反对还原论的倾向,反对把现象还原为最简单的行为单位,反对把经验等同于反应。米德认为,人不仅仅是动物中的一种,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在于有意识地组织经验。他力图说明社会行为与个体对物理环境对反应之间的区别,主张从较广泛的社会交往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

2、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论述人的心灵、自我如何从社会背景中产生和发展,是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在米德之前的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没有人完全地解释过心灵及自我如何从行动中产生,人们通常把心灵与自我的实存作为社会过程发生的先决条件,而且未能对心灵及自我的机制作出分析。米德的贡献就在于,论证了作为心理或意识活动的心灵与自我完全是社会的产物;而语言,为它们的出现提供了机制。

生物个体转变为具有心灵的有机体,形成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格,是通过语言这个媒介而发生或突现的,而语言是进化的产物。生物个体参与社会性动作,把各自动作的初期阶段看作姿态,即看作完成该动作的指导。这种姿态在动物身上已经出现的。但符号或姿态必须成为表要意的符号或姿态,才能产生语言,生物个体才能有意识地交流自己。有声姿态能在自我和他人身上唤起同一反应,为意义交流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共同内容。因而有声的姿态是语言本身以及各种衍生的符号体系的实际源泉,也是心灵的源泉。心灵是在社会过程中,在社会性相互作用这个经验母体中通过语言而产生出来的。只有人类能够从姿态会话的水平进到表意的语言符号的水平,从而获得心灵或意识。

凭借语言这个媒介,具有心灵的有机体能够成为自身的对象,这是自我的独特品性。这种能力是在“角色扮演”中发现的。自我的发展历经游戏阶段和竞赛阶段两个阶段。在游戏阶段,儿童挨个扮演以各种方式进入他生活的人或动物的角色。在竞赛阶段,儿童不再只是扮演某个特定的他人的角色,而是扮演参与竞赛这一共同活动的任何一个他人的角色,他已经泛化了角色扮演的态度。所有他人的态度组织起来并被一个人的自我所接受,便构成了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的“客我”,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主我”,主我和客我的统一便是完整的自我。

支撑米德对心灵、自我的独特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意识到突现进化。他特别强调意识的两个概念。其一,意识并不是从外部加给动物的一种孤立的实体,而是有机体和环境在发展进化途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意识是一种机能,它代表具有感受性的有机体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环境。其二,意识指的是人类有机体活动的一种性质,这种活动不能简单地混同于生理或行为单位。

3、客观相对主义是米德学说的哲学基础。

在米德看来,从笛卡尔以来的哲学史,便是试图避免传统的意识和对象的二元论,避开由笛卡尔式错误问题造成的两难困境。米德认为,有机体的环境之所以存在,是由有机体造成的,是相对于有机体而存在的。他不否认物理的东西是从社会对象派生出来的,处于从社会派生出来的经验层次上。认识是有机体和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经验到的世界是一个自然事件的王国,它是通过有机体的感受性而出现的,这些事件跟观察到的东西一样并不为有机体所有,但是对象的性质跟一个进行条件作用的有机体相关。这就是米德的哲学基础:客观相对主义。

在伦理学上,米德同样持有这种客观相对主义:价值是一个对象能够满足一种利益的特征。米德说,对于功利主义伦理学来说,只有一个单一的不变的行动动机即趋乐避苦,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一愿望的行为。康德的伦理学是一种信念伦理学,认为决定道德品性的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产生的意图,良知和意志自主是合理建设社会的前提。这两种伦理学缺陷根源都在对行为的错误看法,人为地把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分离开来。米德的价值概念是其行为理论基本框架的产物。评价是主体与客体、有机体与环境之间互动的结果。价值关系是客观存在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一个社会的道德价值,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使其成员通过理性的程序达到一致,使不同制度通过交流而接受改变。一个社会如果具有这些特征便是民主的社会。[7]

出版信息

《心灵、自我与社会》书中所发表的关于人类行为、互动和组织的观点,是社会科学中关于符号互动的大部分现代阐述的概念基础,因此人们常把米德的社会心理学简称为“符号互动论”。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体系内容丰富,蕴含着许多深刻的见解,其研究不仅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真正诞生的初期阶段,同时也是科学和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直接孕育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形成的诸多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8]

作者简介

《心灵、自我与社会》由美国芝加哥大学于1934年出版;中译本根据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2年版译出,由赵月瑟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7]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