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机制,就是围绕解决企业发展有无动力以及动力大小而选择的一套互相联系的调节方式。动力机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其分属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得以实现的,包含以下五种:
决策机制:决策作为一种机制建设,关键是要解决决策权的分属问题。而决策权的分属又集中表现在选择决策结构,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决策结构。从改革中的实践效果来看, 成绩显著的 大中型企业一般采取后一种决策结构。其特点是,使厂长(经理)在生产经营中处于“决策者”与“ 指挥者”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由厂长 (经理) 独断专行。恰恰相反,企业必须由职工当家作主,实行 经营决策民主化,形成全体成员广泛 参议,专家参谋咨询或负责设计,厂长(经理)决断并全权负责的多元主体决策结构。
竞争机制:竞争是在经济实践中,各个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利益,通过市场的 优胜劣汰而展示的相互争衡,各竞其能的过程。通过多种多样的竞争, 商品生产内在的客观必然性转化为外部的强制力量,迫使人们服从它的支配。对企业来说,竞争机制能激发活力,就在于它不承认任何 时点上的效率具有常住性,使其机会均等。当然,竞争机制决不是放纵人们无序的乱争,而是倡导和规范每个企业成员的行为更为“理性”,因而勃勃生机和 秩序井然是同样重要的。
收入分配机制:在一个真正实现了 自负盈亏的企业里,职工收入的增加与
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不仅要通过奖金反映出来,更主要的是应通过 工资分配反映出来。从企业实际出发, 可以采取 上缴利税与 工资总额
挂钩的办法,多实现利润多分配;尤其是实行股份制的企业,可以 资产重组为契机,使职工收入不仅与股份、经营成果而且与风险挂钩,这一机制有助于提高职工的积极性。
企业家产生和成长机制:企业应建立预备企业家资格制度,即明确规定获得预备企业家资格的人选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对国家 经济政策、法令和经济运行规律的熟悉程度,过去和现在的业绩等。企业家资格审查制度。在坚持 民主管理,科学化决策的过程中修正,甚至否定厂长(经理)的主观的和有偏见的意见,以 集思广益去促成他们正确行使手中的决策权。
人才开发机制:企业是商品生产的场所,也是 人才培养和开发的基地。关心、培养并使企业成员得到全面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终极源泉。社会主义企业,应把建立人才开发机制当作企业生机和活力问题研究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