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头龙(5)恐龙名称: 肿头龙
拉丁文名: pachycephalosaurus
恐龙体长: 4.5米
恐龙体重: 1.5吨
生存年代: 白垩纪末期
分布地点:美国蒙大拿州、南达科他州、怀俄明州
辨认要诀: 头颅为厚达23厘米厚的骨板覆盖
肿头龙的拉丁文意即“山丘状头壳的恐龙”。肿头龙科是恐龙是一类奇特的鸟脚类中小型恐龙。它们的头盖骨异常肿厚,并扩大成了一个突出的圆顶,头颅极其坚硬。它们的典型代表是肿头龙。
肿头龙(3)肿头龙头的周围和鼻子尖上都布满了骨质小瘤,有的个体头部后方有大而锐利的刺,它的牙齿很小但很锐利。它的头颅为厚达23厘米厚的骨板覆盖,而头颅背部覆以突起的构造,有一些钉状突起长达13厘米,体长约4.5米。肿头龙的颅骨后面有一个突出的骨质棚,厚度约25厘米,形状像保龄球。肿头龙的颈部短而厚实,前肢短而后肢长,身躯不太大,坚硬的骨质尾巴由肌腱固定,可能十分沉重。
肿头龙(3)肿头龙可能喜欢过群体生活。成年雄性个体通过撞头确定群体的领袖。在繁殖季节,它们也可能以这种方式决出胜负,胜者与雌性个体交配。不过肿头龙的厚头部并不能帮助它抵抗掠食者的袭击,它有敏锐的嗅觉和视觉,当发现敌人时,会快速地逃离。
肿头龙其它肿头龙科恐龙
肿头龙科恐龙的种类比较多,除肿头龙外,还冥河龙、倾头龙、剑角龙、平头龙、小头龙等,共有10多种。
肿头龙的食物
目前,人们还无法确定肿头龙到底吃些什么食物,因为与同时代的鸭嘴龙类恐龙和鱼龙类恐龙类不同的是,肿头龙的牙齿比较锐利,但小而有脊。这样的牙齿不能够嚼烂纤维丰富的坚韧植物。所以肿头龙的食谱上可能包括了这样一些食物种类,如植物种子、果实和柔软的叶子等,甚至当时的昆虫也可能是它们的食物之一。
肿头龙(3)日本科学家渡部真人(Mahito Watabe)在最新一期的《新墨西哥自然和科学历史博物馆报告(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了研究报告——《蒙古戈壁沙漠Baynshire组一个新的肿头龙科恐龙(A new pachycephalosaurid from the Baynshire Formation (Cenomanina-Late Santonian), Gobi Desert, Mongolia)》,他将这种新的肿头龙命名为戈壁阿米特头龙(Amtocephale gobiensis),他认为这可能是已知最古老的肿头龙科恐龙。
肿头龙亚目属于鸟臀目(Ornithischia)头饰龙类(Marginocephalia),古生物学家认为肿头龙亚目和角龙亚目(Ceratopsia)形成姐妹群,新疆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发现的当氏隐龙(Yinlong downsi)化石为这种说法提供了证据。肿头龙亚目是植食性恐龙,主要分布于晚白垩世的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和亚洲的蒙古、中国等地。
肿头龙(3)肿头龙亚目的大部分属种都属于肿头龙科恐龙,其中以美国、加拿大发现的多刺冥河龙(Stygimoloch spinifer)、下垂倾头龙(Prenocephale prenes)、霍格沃兹目帝王龙(Dracorex hogwartsia)和怀俄明肿头龙(Pachycephalosaurus wyomingensis)最著名,这种肿头龙科恐龙身长4.5到5米,头骨有25厘米厚,古生物学家就认为怀俄明肿头龙会用厚颅顶打斗用来争夺雌性和统治权。
渡部真人指出戈壁阿米特头龙以深颞窝、前额骨鼻骨缝合面宽阔、前额骨和前眶上骨缝合面在同一平面上、顶骨短和缺乏上颞孔等特征区别于其他的肿头龙科恐龙。
肿头龙(3)戈壁阿米特头龙发现在蒙古戈壁沙漠Baynshire组地层,古生物学家认为Baynshire组地层属于上白垩统桑托阶(Santonian stage),比其他已知的肿头龙科恐龙都早。但是,系统分析发现戈壁阿米特头龙属于相当衍化的肿头龙科恐龙,和倾头龙属(Prenocephale)包括的三个种是姐妹群,表明肿头龙科恐龙的演化历史可能比古生物学家以前认识的更早。\\化石网\南京印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