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类别
拉丁文名称:Opopsitta guliemitertii
英文名称:Orange-breasted Fig Parro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 鹦形目(Psittaciformes)、
鹦鹉科(Psittacidae)
体长:约13-16cm(5-6.3吋)
地理分布
印尼的 新几内亚与
巴布亚新几内亚,及其周围的小岛,澳洲东北部也有其族群。
图是: 橙胸 无花果鹦鹉亚种 Cyclopsitta gulielmitertii fuscifrons 雌性
整体概述
栖息于中低海拔的雨林、森林边缘地区、干燥森林、溪河旁的森林、开阔的 尤加利树林地等地,在澳洲也会出现在公园、灌木丛、农作物区及 红树林林地等地区,食物中,无花果占了最重要的部分,觅食时安静,动作敏捷快速,不会到地上活动或觅食, 繁殖期外通常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而其主要的天然食物除了无花果以外, 也会食用水果、花蜜、昆虫幼虫,或由树皮上刮食一些青苔与真菌类植物 ,觅食时也会与其它的 无花果鹦鹉、
玫瑰鹦鹉、
吸蜜鹦鹉群集在一起。
在 新几内亚繁殖期约在3月,澳洲则在8-11月,主要由母鸟负责筑巢的工作,一窝约有2颗蛋,母鸟在2天内会下完,18天左右后孵化,母鸟单独喂食雏鸟约3-4星期,幼鸟约7-8星期后羽毛长成;橙胸无花果鹦鹉在国际上的 鹦鹉养殖中数量非常稀少,饲养照顾不易以及幼鸟不易存活是主要原因,刚引进饲养时十分敏感,常常因压力与不安而死亡,尤其是野生鸟,笼养的橙胸无花果鹦鹉 很安静,啃
咬力虽不强但最好提供树枝供啃咬以防止上喙部的
过度生长,它们对于低温也很敏感,一般温度最好不低于15度,巢内有幼鸟时不要低于20度,食物的提供最重要,避免像饲养小型鹦鹉般只提供种子谷物, 蔬菜水果、花蜜、昆虫、维他命补充剂等食物也都应适量供应。
生长繁殖
大型的无花果鹦鹉( 如
爱德华无花果鹦鹉、
萨尔瓦多无花果鹦鹉、)均较小型的无花果鹦鹉容易繁殖,橙胸无花果鹦鹉的繁殖并非很容易,而且幼鸟的死亡率非常的高,往往活不过几天,而且这种情形常一再地发生,如果遇到这个问题,在幼鸟孵出后将日常提供的食物改为软性食物(如芒果、木瓜等)可能会有改善,成对分开繁殖,将巢箱安装于暗处,一窝产2颗卵,孵化期约21天,亲鸟对 饲主检查巢箱很敏感,不宜时常打扰它们,羽毛长成约35天,幼鸟一般约40天左右会离巢,公鸟对幼鸟有时有攻击性,不宜太晚移出幼鸟。
橙胸无花果鹦鹉的6种亚种:
(1) 沙比克橙胸无花果鹦鹉 (Sepik Orange-breasted Fig Parrot)
(2) 纽 玛氏橙胸无花果鹦鹉 (Neumann’s Orange-breasted Fig Parrot)
(3) 莱呈瑙氏橙胸无花果鹦鹉 (Reichenow’s Orange-breasted Fig Parrot)
(4) 亚伯蒂氏橙胸无花果鹦鹉 (Albertis’s Orange-breasted Fig Parrot)
(5) 萨尔瓦多橙胸无花果鹦鹉 (Salvadori’s Orange-breasted Fig Parrot)
(6) 黑颊橙胸无花果鹦鹉 (Black-cheeked Orange-breasted Fig Parrot)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