幞头

幞头

目录导航

历史发展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华夏地区身份高贵的人,男子二十而冠,戴的是冠帽,身份卑贱的人戴帻,帻本是一种包头布,用以束发。在关西秦晋一带称为“ 络头”,南楚湖湘一带称为“ 帕头”,河北赵魏之间称为“ 幧头”,说或称之为“ 陌头”。使用时就是用一块巾布从后脑向前把发髻捆住,在前额打结,使巾布两角翘在前额作自然的装饰,这在当时青年男子中间,认为是一种美的打扮,所以 乐府诗《 日出东南隅行》有“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之句。东汉以来有些有身份的人士,则用较完整的幅巾包头。

南北朝时期

北周武帝 宣政元年,将幅巾戴法加以规范化,并以皂纱为之,作为常服。《 周书·武帝纪》说,“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折角巾就是将幅巾叠起一角从前额向后包复,将两角置于脑后打结,所余一角自然垂于脑后。

隋唐时期

在陕西三原隋孝和墓、湖南湘阴 隋墓、河南安阳马家坟201号隋墓出土的陶俑,头上所裹幅巾,有两角于脑后打结自然下垂如带状,另两角则回到顶上打成结子作装饰,这种形式就成为初期的幞头了。 

武汉东湖岳家嘴隋墓出土陶俑的幞头,已可见到发髻隆起的外观。到了唐代,社会上流行高冠峨髻的风尚,所以又在幞头内衬以巾子(一种薄而硬的帽子坯架), 唐封演《 封氏闻见记·卷五》:“幞头之下别施巾;象古冠下之帻也。”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卷一》:“巾子裹于幞头之内。”这些幞头式样,在出土唐代陶俑和人物画中都可找到。如西安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 李寿墓壁画、 咸阳底张湾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 独孤开远墓出土陶俑的幞头,顶部较低矮,里面衬的可能就是平头小样巾。

礼泉马寨村 麟德元(公元664年) 郑仁泰墓及西安羊头镇 总章元年李爽墓出土陶俑,幞头顶部增高,似衬高头巾子。高而前踣的式样,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戴令言墓出土陶俑中可以见到。天宝年间幞头顶部像两个圆球,该式样在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豆卢建墓出土陶俑身上也能见到。到 晚唐时期,巾子造型变直变尖。至于包裹巾子的幞头,唐以前用缯绢,唐代改用黑色薄质罗、纱,并且有专门做幞头用的薄质幞头罗、幞头纱。这种巾子1964年已在新疆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就是一种帽坯架,它可以决定幞头的造型,开始是平头小样,《 旧唐书·舆服志》谈到 唐高祖 武德时期流行“平头小样巾”。以后幞头造型不断变化, 武则天赐朝贵臣内高头巾子,又称为“武家诸王样”。 唐中宗赐给百官英王踣(bó箔,仆倒)样巾,式样高踣而前倾,这种式样与 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所用巾子“魏王踣”相似。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罗头巾及官样巾子,又称官样圆头巾子。

宋朝时期

更进一步的幞头是宋代 沈括《 梦溪笔谈》所说:“幞头一谓之四脚,及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幞头为什么要在四角接上带子呢,原因是先前的幞头戴在头上,顶是平而起褶的,四角接上带子,两角在脑后打成结后自然飘垂可成为装饰,另两角反到前面攀住发髻,可以使之隆起而增加美观。 

佩戴特点

相传始于北周武帝。始名“ 帕头”,至唐始称为幞头。 初以纱罗为之,后因其软而不挺,乃用桐木片作一山子衫在纱内,使顶高起。裹幞头时除在额前打两结外,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后取消前面的结,又用铜、铁丝为干,将软脚撑起,成为硬脚。

唐时皇帝所用幞头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趋平直。至宋,幞头以藤织草 巾子作里,用纱作表,再涂以漆,称为“幞头帽子”,可以随意脱戴。其式样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 顺风等,身份不同,式样也不同。皇帝或官僚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

样式分类

平式幞头

是一种软裹巾式,顶上的巾子较低而平,亦称‘平头小样”,为一般 士庶与官吏宴居(闲居)时戴用。

软脚幞头

软脚幞头是在幞头之下衬以“巾子”(即假发),或“木围头”使幞巾的外型乎整固定,幞巾的两脚加厚并涂漆;使其乎展下垂,行动时则飘动尔雅,为文官与学士所爱戴用。

圆顶直脚幞头

这是一种硬裹幞头,用“木围头”衬在额前,再用幞巾裹之,也可用藤草作成内型,外糊皂纱,涂漆而成,其两直脚用铁丝织成,外罩漆纱,使其向左右平伸,为朝臣与地方官吏所用,唐,宋,明历代皆有采用。

方顶硬壳幞头

这是一种硬裹的巾帽,用铁丝或藤草编成内型的硬壳,再糊绢或罗,并涂于黑漆,外型方而隆起,左右两脚用铁丝制成,并糊漆纱,向两侧乎伸或上翘,为宋代官员所好戴,宋代帝王也常戴用,但其两脚平直而长,向左右平伸,长至二尺。在造型时可参考采用。

结式幞头

结式幞头也是一种软裹巾式,在幞头之上加一巾子,将其两脚系结在头前,呈同心结状,将另两脚反结在脑后,为将尉、壮士所好戴用。

穿着风俗

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开始称为“垂脚”或“软脚”。后来两根垂在脑后的带子加长,打结后可作装饰,称为“长脚罗幞头”。 神龙二年(公元706年) 章怀太子 李贤墓石椁线雕人物中有这种形象。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至706年)幞头所垂两脚形状变成或圆或阔,并在周边用丝弦或铜丝、铁丝作骨,衬以纸绢,这种幞头脚就是能够翘起的硬脚,称为翘脚幞头。

到 五代时,翘脚幞头广泛流行,《 云麓漫钞》说“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焦叶之状,合把于前。伪孟蜀(公元934年至960年, 后蜀)始以采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二角左右长尺余,谓之龙角。至刘汉祖(公元917年至974年, 南汉)始仕 晋为并州衙役,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文中开始把幞头脚改称幞头角,这种两只长角横直平展的幞头,叫作展角幞头,展角并不固定在幞头上,可以随时装卸。

幞头图册幞头图册(2) 幞头图册幞头图册(3)

词条图册

幞头图册幞头图册(2) 幞头图册幞头图册(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