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公车

鸡公车

目录导航

鸡公车

鸡公车,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承担农村主要运输任务的鸡公车,村村通公路的实现,这一在是乡村主要运输角色的手推独轮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农村运输的古董。是改革开放30年乡村进步的一个缩影。

目录

简介 构造 起源 盛行 衰落 旧时“专车”

简介

  鸡公车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独轮车,据说在诸葛亮的时代就已经有了。 鸡公车之得名,大概因为其形状有点像鸡公:一只硕大的轮子高高耸起,像昂扬的鸡冠;两翼是结实的木架,堆放货物;后面两只木柄,被推车人提起置于胯旁,自然像张扬的鸡尾了。现在再来回忆鸡公车,多少带有诗意的情调:田埂之上,薄雾之中,听见一阵“叽嘎叽嘎”的声响,那便是鸡公车的节奏,伴随着人和车的轻松律动,由远而近……推鸡公车的有农民,也有商贩。   鸡公车的最佳行驶路线是宽不过一尺的田埂和小路,在那上面,其他一切车辆都望而却步,唯有独轮的鸡公车游刃有余。所以注定,鸡公车是为小路而存在的,当越来越多的大路延伸到县、到乡、到村、到组,农民的交通工具也从手推车、马车、拖拉机变成了今天的摩托车、汽车。现在就连农村的小孩也不知道鸡公车是何物了,反而在城市的度假村里,有时还看得到它的身影,作为一种陈列品,点缀着现代人的生活,营造出一种田园情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实真正采菊的人不会吟诗,而吟诗的人永远不会去采菊,由此看来,怀念鸡公车的人其实也与鸡公车无关。

构造

  鸡 公车主要由车身、车轮组成。车身是由坚硬、质韧的木材如楸、橡、椴、槠、樟等树木劈凿刨制成的。车杠粗壮,长2米,前窄后稍宽,前半部分即安装车轮处约60厘米和手推部分约70厘米,胶轮安装在中间稍前一点部位,车轮上高出部分穿凿有车架,两边用硬木穿凿耸起,避免摩擦到车轮及所运货物。远望,耸起的车架酷似公鸡的冠,故俗称鸡公车。运输时,驾驶鸡公车者把两头套在车把手上的帆布带套在肩上,用手平稳推着鸡公车,付出体力相当大,特别是上坡时,甚至需另一个人帮着推,但此车能在崎岖小道上行驶,成为山区人民运送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运输工具。鸡公车普遍能载二、三百斤货物,擅长驾驶者甚至能载上七、八百斤。   乡镇摩托车未普及,公路行驶汽车少,节假日或各村镇圩期乘客多,客车显得紧张,其中有一个上落站乘客较多,一位其丈夫是驾驶鸡公车的农妇因有急事外出,欲乘客车赶路,司机不让农妇上车,农妇随口道:“排场(有什么了不起)!我的老公也驶车!”司机听到是同行业人之妻子,便想办法先让这位妇人上了车。途中,司机问那妇人,你丈夫驾驶什么车?妇人答道:“驶鸡公车。”这则有趣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改革开放前,乡镇交通不便,运输、坐车之艰辛。

起源

   广元市区内有一百五十多公里的古 栈道,是三国蜀相诸葛亮出师伐魏的必经主道。诸葛亮为解决在这“ 天梯石栈”道上人背畜驮的运输困难,研究制造了“ 木牛流马”以代人力畜力 运饷。清代《昭化县志》载:“木马山俗名 大高山,在昭化八十里..... 孔明造木牛流马处”。这说明今 广元市中区三堆境内大高山,是 诸葛亮北伐制造木牛流马的场地之一。 《三国志》亦有:“九年(231),亮复出 伊山,以 木牛运.....。十二年(234),亮悉大众由 斜谷出,以流马运....。”说明木牛流马,确实是 诸葛高伐魏时,为适应栈道所制造和使用的运输工具。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创造。因而广元人民传颂至今,也是理所当然。   究竟木牛流马是什么样的运输工具?它和现在所使用的鸡公车有什么关系?这是乡人时有议论的话题,也是我国机械工程发明史上至今仍是一个有益的问题。    《宋史》 杨允恭传:“允恭因建议曰……莫若用诸葛木牛之制,以小车发卒,分铺运之,每一车四人挽之,旁设兵卫,另戈地其上,寇至,则聚四於中,合士卒之力御寇於外。”宋《事务纪原》小车一节说:“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盖巴蜀道阻,便於登陟故耳。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宋《陈後山集》载:“蜀中有小车,独推,载 八石,前如牛头。又有 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出”。稗清《河工器具图说》土车一则:“土四,独轮,料、土兼载。《稗编》蜀相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木牛,即今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根据上述史学、学者的著作,可以断定:所谓木牛流马,就是今日的双轮架车和独轮小车,广元人民乃至四川农村都将独将轮小车叫鸡公车。这种独轮小车,经过一千七百多年一直在广元山区沿用下来。据1959年 广元县农具改革办公室统计,全县的鸡公车近两千部。车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同1958年 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宋代 张择端所画 《清明上河图》上的独轮小车相似,都是一人在後面推,或加一人在前面拉,也有在前面用一头驴拉的。但现今鸡公车在结构上已改进成双轮,或三轮、四轮的,轮子有铁木结构的胶轮,或钢料结构的胶轮,由人力、畜力发展成机械动力推拉。要说由生活起著重要作用,是现代科学成果,还必须说,古代比人力背挑大过好几倍,而且灵便得多的木牛流马,更是一种了不起的 发明创造。   那么,木牛马究竟是否诸葛亮发明?《快史拾遗》 蒲元传有:“蒲元造木牛流马,今人皆谓 武侯所创。按蒲元 别传,元牒 杜佑 《 通典》说:“亮集 督军 廖立、 杜睿、 胡忠等,推意作木牛流马。据此,则蒲元诸人实创之,非亮自创也”。广元 大高是其制造点之一,山脚下便是著名 鲁班峡栈道(遗迹尚存)。这可以作木牛流马的试用场地。   一个木轮,两支扶手,一节套肩的绳索。支撑起漫长的岁月,载动着沉重的生活。鸡公车不知是其独轮像鸡公站立还是因为行使起来“咕咕”的响声像鸡叫而得名,总是,那种独轮的手推车叫鸡公车。“鸡公车”因系独轮着地,所以无论平原山地,小道皆可 畅行无阻,是一种胜过人力担挑和畜力驮载的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人类交通史上一项重要发明。据当代日本学者在研究 自行车发展史时,认为“鸡公车”是自行车的始祖。   据说鸡公车的 历史悠久。在汉代,四川民间便出现了“鸡公车”,系用硬木制造,长4尺,车架安设在独轮两侧,由一人掌扶两个车把推行,有时也可前拉后推,载人载物均可。车子虽小巧, 载重量却可达二三百公斤。“鸡公车”的第二次变革是在宋代,变一人推动为前后两人把架、两旁两人扶拐,前用驴拉,称“ 串车”。 第三次变革是在明代,在“串车”的基础上加拱形席作顶,用来拉客,称为“双缱 独轮车”。第四次变革是在清代,增加了 风帆,巧妙地利用风力。“鸡公车”后来跨江越淮,传到中原大地。在 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 淮海大战中,“鸡公车”将 粮草、 辎重运往前线,立下了旷世奇功。鸡公车,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分布,只不过北方称为独轮车而已。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