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隼(11)猛隼头顶、头侧、枕、后颈和上背黑色,到下背、腰、翅覆羽、尾上覆羽和尾羽逐渐变为暗石板灰色或淡灰色。具黑色羽轴纹;中央尾羽灰色,具黑色模糊的横斑,老鸟仅具1道黑色亚端斑,外侧尾羽内翈具显著的黑色或肉桂皮黄色横斑;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色,内翈具红棕色或淡灰棕色横斑和斑点,内侧次级飞羽与背同色。微沾浅棕色,其余下体暗栗红色,胸侧微具黑色羽干纹,翼下覆羽和腋羽暗栗色。[1]
幼鸟和成鸟大体相似,但上体较暗,下体从胸开始往后到尾下覆羽具粗著的黑色羽干纹。[1]
虹膜黑褐色,嘴淡蓝灰色,先端黑色,跗蹠与趾黄色,爪黑色。[1]
大小量度:体重168-249克,体长258-300毫米,嘴峰18-19毫米,翅221-238毫米,尾95-110毫米,跗蹠30-33毫米。[1]
栖息于有稀疏林木或者小块丛林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但很少在茂密的森林中。[1]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尤其是在清晨和黄昏最为活跃。主要以鞘翅目昆虫、小鸟和蝙蝠为食,也吃老鼠和蜥蜴等。主要在空中一边飞行,一边追捕猎物,捕到后直接带到树上去啄食。捕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黄昏,白天中午天热的时候多休息。[1]
叫声:似黄爪隼的哭叫声——“ke-ke-ke-ke”。
原产地: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所罗门群岛、泰国和越南。
区域灭绝:孟加拉国。
游荡:文莱达鲁萨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斯里兰卡。
不确定:帕劳。
在中国仅分布于广西、海南、云南、新疆和西藏的少数地点。各地均极罕见,其中在云南为夏候鸟或留鸟,而海南东方的记录仅是早期文献的记载,新疆的记录也可能是鉴定有误,或者是偶见的迷鸟。2013年10月至11月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观察记录到猛隼2只。[1][2]
猛隼分布图
繁殖期为4-6月。通常利用位于陡峭悬崖边上的高大树木上的乌鸦以及其他鸟类的旧巢,偶尔也在悬崖的岩石边自己筑巢,但巢极为简陋而粗糙。每窝产卵3-4枚。由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5天。[1]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与年代 | |
---|---|---|---|
1 | 猛隼巴布亚亚种 | Falco severus papuanus | A. B. Meyer & Wiglesworth, 1893 |
2 | 猛隼指名亚种 | Falco severus severus | Horsfield, 1821 |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与年代 | |
---|---|---|---|
1 | 猛隼巴布亚亚种 | Falco severus papuanus | A. B. Meyer & Wiglesworth, 1893 |
2 | 猛隼指名亚种 | Falco severus severus | Horsfield, 1821 |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