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烯丙基胺是一种高级有机胺
别名:二烯丙胺;二-2-丙烯基胺;二烯丙胺;N-2-丙烯基-2-丙烯-1-胺;二-2-丙烯胺;N,N-二烯丙[基]胺;二烯丙基 DIALLYLAMINE
英文名称:Diallylamine
英文别名 DAA; DI-2-PROPENYLAMINE; N-2-Propenyl-2-propen-1-amine; (CH2=CHCH2)2NH; 2-Propen-1-amine,N-2-propenyl-; diallyl-amin; N,N-Di(2-propenyl)amine; N,N-Diallylamine; n-2-propenyl-2-propen-1-amin; Diallylamine,99%; Diallymine; diallyamine; N-Nitroso-N-2-propenyl-2-propen-1-amine; N-prop-2-enylprop-2-en-1-amine; N-Allyl-2-propen-1-amine
CAS NO:124-02-7
EINECS号:204-671-2
化学结构式:NH(CH2-CH=CH2)2.
分子式: C6H11N
分子量 97.16
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液体,易燃. 熔点:-88.4℃ ,闪点:7 ℃,沸点:111-112℃;溶解度:5.6 ,折光率:(20℃)1.440.
应用于制药中间体、以及农用化学品、染料和涂料、有机合成和树脂改良剂等的中间体。还可以用于制备两性高分子聚合物,有机合成原料,离子净水剂,聚合物单体,制药中间体和合成树脂改性体等
【用途一】用作有机合成原料、离子净水剂、聚合物单体、制药中间体等
【用途二】有机中间体。
【用途三】二烯丙基胺{124-02-7}应用于制做交联型无醛固色剂(二烯丙基胺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共聚)、交联剂、制药中间体、以及农用化学品、染料和涂料、有机合成和树脂改良剂等的中间体。还可以用于制备两性高分子聚合物等。国内生产厂家较少,只有山东的铭兴化工和鲁岳在批量生产,国外生产的有德国洋樱集团生产的和美国利田化学的。
指标 目标值 检测方法
DIN ISO 6271
含量,% ≥99.2 GC
水份,% ≤0.2
色度(Hazen) ≤50
DIN ISO 51777
155kg/内涂铁桶包装。 常温、密封、远离明火。有效期:三年,按危险品运输。出口采用II类危险品包装。
以烯丙基氯和氨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氨解反应,对产物进行精馏,蒸出溶剂和过量氨后,采集52-55℃的馏分即为一烯丙基胺;共沸除水,采集107-111℃的馏分即为二烯丙基胺。
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刺激性,高浓度吸入可致肺水肿。液体、雾或蒸气对眼有刺激性,由于本品的腐蚀性,严重者可致永久性重度眼损害。对皮肤有刺激性,重者可致灼伤。能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摄入引起口腔、咽喉和消化道烧灼感,并有恶心和头痛等症状。
1、皮肤/眼睛刺激:兔子皮肤刺激实验:100ug/24H 对皮肤有轻微的刺激作用。
兔子眼睛用水清洗:50mg/24S 对眼睛有严重的刺激作用
2、急性毒性:男人吸入TCLO:5ppm/5M
大鼠经口LD5O:578mg/kg
大鼠吸入LC5O:795ppm/8H
小鼠经口LD5O:355mg/kg
小鼠经腹膜LD5O:187mg/kg
兔子皮肤LD5O:280uL/kg
3、其他多剂量毒性:大鼠吸入TCLO:200ppm/7H/50D-I
本品易燃,有毒,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安全术语
S16Keep away from sources of ignition.
远离火源。
S26In case of contact with eyes, rinse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water and seek medical advice.
不慎与眼睛接触后,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S36/37/39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gloves and eye/face protection.
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或面具。
S45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show the label whenever possible.)
若发生事故或感不适,立即就医(可能的话,出示其标签)。
风险术语 R11Highly flammable.
高度易燃。
R20/22Harmful by inhalation and if swallowed.
吸入及吞食有害。
R24Toxic in contact with skin.
与皮肤接触有毒。
R34 Causes burns.
引起灼伤。
危险运输编码:UN 2359 3/PG 2
危险品标志:有毒
安全标识:S16S26S45 S36/S37/S39
危险标识:R11R24 R34R66R20/22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容易自聚,聚合反应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急骤加剧。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用水喷射逸出液体,使其稀释成不燃性混合物,并用雾状水保护消防人员。灭火剂:水、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泄露应急处理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