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 创字会意即寸土之地,表示精确,不容猜疑变化。寺通“侍”(侍候)与“是”,原为皇帝(圣贤位)下的最高—级办事机构(三卿九寺,如大理寺)。寺位,寺处,做事,只需敬顺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不容置疑与改变,差之毫历,失之千里。佛陀入世中国教化世人的办事管理机构,系皇帝直接接引并侍服于宫廷,故亦称佛寺。所以宫延、寺院建筑与园林之相,系出—脉。佛寺就表示敬信佛陀教化,顺理即化。
庙: 世间达贤位逝者,亦可依律建庙,如孔庙,二王庙等,皆是敬顺真如,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故称庙,庙通“妙”也。
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佛教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 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
“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 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 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在 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 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 宫”了。其它还有叫“ 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
积善网积善寺以悠久 历史文化的为象征, 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 庙会、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而今科技发达的时代,在 网上礼佛已经是较为普遍的,积善网积善寺致力是互联网络上拜佛平台,以虔诚之心服务广大佛子,提供在线抄经、念经和放生平台,拥有全面的 佛教文化、寺庙旅游景点、 素食等资讯内容, 藏经阁更是拥有丰富的经书供佛弟子抄念,是互联网上的一片净土,一个心灵驿站。
积善寺位于潮州后陇自然村,该寺已有百年历史{其前身是斋堂},释耀贤{任主持},他是已故弘澈大师的高徒、岭东佛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江西人。 他的师父弘澈大师原是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潮州市第十一和十二届人大代表、潮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潮州开元镇国禅寺方丈、广东省岭东佛学院院长,饶平雷音禅寺、弘法寺住持。 弘澈大和尚2006年6月4日度生缘尽,安然示寂,世寿七十岁,僧腊二十八载,戒腊二十四夏。
积善寺,原是三茅殿,坐落在武进 礼嘉镇北4公里的建设村。
三茅殿始建于清朝末年,相传为许道士开创。民国13年(1924)重修并立碑,殿4间。1998年批准开放时更名为积善寺,先后建综合殿、三茅殿、念佛堂和斋堂、寮房、会客室、办公室等辅助设施,寺内供奉大小佛像46尊,建筑面积1216平方米,占地5.2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