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战相关图片(6)自从赵宋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就把主要力量放在对内镇压方面。北宋的前两个皇帝太祖、太宗均把外族入侵视为“盱腋之患”,而把人民“谋反”和军事政变,看作“心腹之患”。因此,赵宋王朝的一系列法度,大多是针对防范内患而制定的。这样一来,北宋政权的绝大部分力量都消耗在对内控制上,而对于外部强敌契丹,却表现得异常软弱。契丹是10世纪初至12世纪初由契丹族耶律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后称辽。唐末五代,中原割据混战,契丹机迅速发展。923年,后梁灭亡后,河北一片混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骑南下,攻占了幽州和安次、潞、三河、渔阳、怀柔、密云等县。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后唐大将石敬瑭为了做皇帝,向辽太宗耶律德光求援。石氏在辽兵帮助下建立了后晋,割燕云十六州给辽,使中原失去北方屏藩。后周世宗柴荣曾为收复失地,重振国防而致力北伐。宋太祖时,辽朝正值穆宗耶律景在位,耶律景沉湎于酒色,不理国事,对宋采取保守战略。宋太祖乘机得以发展势力,平定了南方的割据政权。等到辽景宗耶律贤即位,辽的国力一时尚未恢复,因此还能与宋相安。
开宝七年(974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辽遣使通好达五年之久。然而这个友好局面终因宋太宗亲征北汉,辽兵援助北汉而破裂。宋太宗时,宋、辽之间在太平兴国四年和雍熙三年(986年)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宋军都遭到严重失败。从此北宋朝“守内虚外”的倾向就更加严重,宋朝廷内消极妥协的情绪也因此而日益增长。契丹骑兵间岁南下,河北大平原经常遭受侵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契丹骑兵乘宋主新立,更加频繁地骚扰边境。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大败宋军于高阳关,俘宋并代都部署康保裔,大掠而还。咸平六年,辽军再侵高阳关,宋军副都部署王继忠又被俘降辽。这两次战争极大地震惊了北宋朝廷。 [1]
局不堪收拾,也就不敢在胜算不大的情况下孤注一掷,与士气高涨的宋军新锐决一胜负,而只想通过和谈解决争端。宋人也因争战多年,无法击败辽军,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决意议和。
十二月,宋辽讲和,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承认边界现实,宋每年予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澶渊之盟”。从此,宋辽二国维持了100余年的和平通好关系。[2]
澶渊之盟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涿、瀛、莫三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 称向辽付岁币不屈辱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明确表达了与以往历史教科书不同的观点,“今天的历史学者普遍认为,澶渊之盟并不是屈辱的。从内容上看,基本上是合适的,而且,它有利于两边的老百姓,因为不打仗了。”
澶渊之盟赵冬梅经过计算认为,30万岁币仅相当于宋朝政府一年现金收入的1.53%,如果把宋朝政府的全部收入都算上,还不足0.4%。澶渊之盟签订之前,宋朝在河北的常规驻军仅工资就需要大约1500万两,还不包括常规开支。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在河北边防和内地大幅裁减军队,剩下了费用几百万两。“结论很明显,用每年30万的岁币来换取和平,宋朝方面不但不亏,反而赚了。从这个意义来讲,澶渊之盟的‘岁币’跟1840年以后不平等条约中的‘赔款’还是有本质区别。
至于之前历史教科书“屈辱”的说法,赵冬梅认为,“我们从1840年以后,一直处在不平等条约的时代,在那个背景下产生的历史教科书,心气儿不够平和。写作者看到汉民族和异民族签订的条约,有类似于割地、赔款的内容,就说是屈辱的。但是今天的历史学者普遍认为,澶渊之盟并不是屈辱的。在古代的中原王朝和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通过和亲等方式处理民族关系,是一部分内容。澶渊之盟从内容上看,基本上是合适的,而且,它有利于两边的老百姓。如果这些年的教科书还说屈辱,那么内容就滞后了。”
著名宋史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王曾瑜认为,“这个条约比较平等,但宋朝要给契丹钱,多少有一点屈辱。”
1982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版初级中学《中国历史》课本(第2册)第58页的原文如下:“1004年秋,辽统治者大举进攻北宋。辽军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宋的都城。……宰相寇准主张坚决抵抗,要求皇帝亲征……北宋统治者无心抵抗,宋辽进行了议和活动。结果,北宋接受了屈辱的条件,答应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辽军撤走。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大学历史课本(高等院校文科教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的《中国古代史(下册)》第26页这样描述:“契丹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九月,辽圣宗、萧太后率20万军队大举南下……北宋政府没有统一的部署和指挥,各城孤军作战,于是契丹乘虚深入,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宋真宗抵达澶州后,虽鼓舞了宋朝军队的士气,但他急于议和,于是与辽朝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合约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3]
大宋擅长货币战争 澶渊之盟要了辽的命
澶渊之盟的内容大体上有这么两条: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以后,谁家的皇帝年纪大,谁家皇帝就是哥哥。
二、宋每年向辽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开展自由贸易。
第一条,今天看,这不但不是不平等,甚至是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
我们骂条约不平等,主要是因为这第二条,但是,我们嘴上骂归骂,心里要清楚牌局。十万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大宋的岁入,是一亿两,打宋辽战争,每年军费是五千万两。
关键在于第二条的第二款,两国开展自由贸易。
这“岁币加自由贸易”可太厉害了。
大辽除了卖羊卖马,能有什么贸易基础?它几乎没有任何产品可以输出给宋,而宋的每一种商品,都是辽需要的。开始辽还卖一些马,后来,发现大宋的骑兵越来越多,就不敢再卖马。萧太后下令,谁出口马,杀谁全家,结果,边境贸易从一开始就变成一边倒的对宋贸易巨额逆差。大辽收的岁币,到年底全被大宋赚得干干净净,每年还倒赔。
大辽不懂经济,后来干脆不发行货币,反正发行出来,也没老百姓认,即使大辽皇帝本人,也觉得只有大宋的钱才是真正的钱。
要了大辽老命的货币战争,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结果,一百年双方无战事,大辽的财富通过货币战争,源源不断输入大宋。大宋的先进文化,传播渗透进大辽的每一个毛孔。
金灭辽,大宋跟金打了一下,发现也打不过金,就跑到南方继续与金玩货币战争,大金不知是计,接受了“岁币加自由贸易”的游戏规则,也放弃了货币发行权,全国继续使用大宋的货币,结果一百年后,大金也虚得不行了。
今天的古代钱币收藏界,很难找到辽和金的铜钱,反倒是宋的铜钱质量既好,款式又多,数量多得比清代的还便宜,这就是这场旷日持久三百年的货币战争的遗迹。
蒙古灭金后南侵,大宋的群臣拒绝议和,结果,宋被灭了。
大宋皇帝通过铸币,实际掌握了北方的财政权。北方的原材料与劳动剩余价值,通过自由贸易和使用南方的铸币,源源不断地输入南方,换回南方的商品,这种壮观的南北货币战争,持续了整个辽、金与宋对峙的三百年历史。
这段有趣的货币战争历史鲜为人知,值得后世玩味。后世史家总觉得,金与辽的迅速腐化、衰亡,是由于金、辽两朝统治者心理汉族化、生理女性化造成的。殊不知,经济上被掏空,才是帝国日益虚弱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