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角大角之战

沙角大角之战

名称 沙角大角之战
时间 清道光二十年十二月
目录导航

背景

道光二十年八月下旬,道光帝任命琦善(约1790―1854)为钦差大臣,赴广州与英国侵略军继续谈判。九月初八(10月3日)道光帝又革林则徐、邓廷桢职,任琦善署两广总督兼海关监督。十一月初六琦善到达广州,他这时还是主战派,增兵虎门,加强防务。英国全权代表查理·义律再次提出割让香港、赔款等各项要求被琦善拒绝后,决定动武,于十二月十五日(1月7日)上午8时突然袭击虎门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以迫使琦善接受其所提条件。

兵力

英军派出水陆兵1461人,大小战船20余艘,由印度马德拉斯土著步兵第37团陆军少校伯拉特任总指挥。海面战船分左右两支队,右支队任主攻,攻打沙角炮台,左支队攻打大角炮台。同时,由于兵力优势,英军同时向沙角、大角两岸阵地发起进攻,以14大兵船和4艘武装轮船共计462门炮向岸上炮台作正面进攻,舢板小船和轮船运载登陆部队绕至后山强行登陆。进攻沙角的英军和收买的汉奸从穿鼻登陆,以汉奸夹在其中引路,用竹梯爬上后山,向驻沙角清军阵地进攻;

当时清军三线布防,第一线警戒阵地原来驻守沙角炮台的清军共600人,后来由于琦善感到此处孤悬海外,所以派巡抚标兵200人和陆路提督标兵200人,共计400人增援,使得此处部队开战前达到1000人,火炮29门,其中12门在沙角,19门在大角。由陆军三江口协副将陈连升指挥。陈连升(1775―1841),土家族,湖北鹤峰人,寄居恩施。行伍出身。道光十八年任广东增城营参将;十九年因抗击英舰有功升任此职。此时,他年逾花甲,仍老当益壮,斗志昂扬,亲自坐镇炮台后卫。

经过

按英方说法,英军在无人处登陆,然后翻越4公里的山路,登上清军后方的山脊,架设火炮,几乎是以单方面屠杀射击拿下炮台,中方仅有的少数火炮因为射角问题根本无法还击。按中方说法,陈连升凭着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使用扛炮及事先埋藏的地雷,使用掺杂炭屑的劣质炮弹与数倍于己的英兵作殊死战斗;并用弓箭堵击来犯之敌,英军在箭雨下被击退数次。战斗从早晨8时直至下午4时前后,守军一直顽强抵抗,但终因敌众我寡,火药已竭,无力退敌。陈连升及其所属兵勇终因兵力单薄,战术呆板,炮台侧后暴露,经不起英军正面炮击和侧后登陆包围而陷入被动。陈连升胸部中弹牺牲。其子武举陈举鹏英勇不屈,见父死,更奋勇力战,誓不投降,被英军戮数刀而死。守备张清龄也英勇奋战,直至身死。沙角炮台陷落。

英军进攻沙角炮台的同时,从海上以104门炮击大角炮台,摧毁胸墙、炮洞、山后围墙多处,火药局被烧,并延及兵房。同时,英军纠集汉奸多人从大角后山南北两侧登陆包抄炮台。守军没有交战,被迫将大炮推入海内,突围撤退。大角炮台陷落。

当时驻守二线靖远炮台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威远炮台的总兵李廷钰共有8500兵勇180门炮,但各率兵数百防守,无法前往支援。关天培深感前线兵力单薄,按兵不动,坐视海防被突破。

英军突破两角炮台后,又迫不及待的扑向第二线守备的三门口的水师,后者释放的火船在宽阔的江面上不起作用,最终英军将该地的11艘战船完全击毁,并从上面缴获82门炮。

伤亡

这次作战,英军的损失不是魏源在《道光洋船征记》中道听途说的300人,也不是琦善安慰道光说的打死夷人、汉奸十数名。实际上英军一个没死,只有38人受伤,其中大部分是搜查过程中误中一个弹药库引起爆炸造成的,英军事后大肆抱怨清军火药库修的不符合安全原则。清军阵亡军官8人(包括陈连升父子),士兵279人,受伤军官35人,士兵428名,另军官1人,士兵4名战后不治而亡,总计损失744人,以一支1000人的军队来说,这个伤亡是惊人的,和定海战役(三个总兵阵亡,士兵大部逃跑)做对比,更是令人震惊,这说明这次抵抗至少是非常顽强的,英军也承认:“中国军队在这里比后来在这条江中的任何战役中要坚持的久些。

沙角、大角炮台虽然失陷,但守军抵抗十分顽强。陈连升父子为保卫祖国而英勇牺牲的事迹为后人所传诵。时人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南山),作《三将军》颂之:“英夷犯粤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奋前击贼贼稍却,公奋无如兵力弱。凶徒蜂拥向公扑,短兵相接乱刀落。乱刀斫公肢体分,公体虽分神则完。公子救父死阵前,父子两世忠孝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