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采菊帖
【作者】王羲之
【书体】草书
【时代】东晋
【材质】纸本墨拓
【规格】5行,36字
《采菊帖》入刻《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澄清堂帖》。
不审复何以永日多少①。看未,九日当采菊不?至日欲共行也,但不知当晴不耳。伦等还,殊慰意②。
①句中“永日”:长日,漫长的白天;谓消磨时日。②句中的“伦”为王劭,字敬伦。东晋丞相王导第五子,王羲之从弟。
不知如何消磨漫长的时日。(阁下你)查看了没有,初九那天可以去采菊花吗?到时候我欲和你一同去,只是不知道是否天公作美,天会放晴。敬伦即将回来,甚是欣慰。
《采菊帖》草书书写速度甚为振迅,笔画多显飞白笔致。在率意自然的书写中,第一行字形大小匀称,无大的起伏,自第二行始,飞动之势渐渐显明,每行前四五字茂密,后二三字字形扩大且恣肆。第四行“但不知当晴”五字一气呵成,线条随草法左缠右绕,笔连意密,最是精彩之处。
黄庭坚《山谷题跋》将《采菊帖》称为《采药帖》,是因为他将第二行“九日常采菊”之“菊”字释为“药”。对照《淳化阁帖》卷七、《大观帖》卷七所刻《择药帖》,其中草书“药”字与此帖草书“菊”字相异,因此应释为“菊”字,黄庭坚误。第一行“何以”之“以”字,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正》释作“似”。帖文既言采菊,应写于秋日菊花盛开时。帖文中“至日欲共行也”的“共”字多释为“其”。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