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红军

西北红军

目录导航

部队沿革

西北红军西北红军

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先后任总指挥,在陕甘边开展游击战争。同年12月,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开始创建苏区。至1934年11月,形成了以南梁为中心的纵横各七十公里的陕甘边苏区。与此同时,陕北地区的游击战争也逐步发展,开辟出了陕北苏区,并于1934年底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7军。

1935年2月,中共陕甘边和陕北两特委商议,成立党的西北工委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两区的党组织和红军。人们通称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为西北红军。[1]

1935年9月18日,红25、红26、红27军部队在中共中央西北代表团和陕甘晋省委的主持下,合编为红15军团,三个军依次改编为第75、第78、第81师。整编后的红15军团,合计三个师九个团,共七千余人。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任副主任。

战斗历史

1934年2月,国民党调集正规军和各地方民团,对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围剿”。习仲勋指导组织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后方反“围剿”斗争。至5月底,陕甘边红军经过大小30多次战斗,歼敌3000余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1935年春,当中央红军转战云贵川、红四方面军进行强渡嘉陵江作战之时,国民党当局调集陕、豫、晋、宁、甘五省军阀,共四万兵力再次对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时称第二次“围剿”。西北红军刘志丹、习仲勋带领下,经历大小十余战,连战皆捷,俘敌200余人,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塞、安定、靖边、保安6座县城,使游击区扩大到三十多个县,陕甘主力红军发展到5000余人,地方游击队扩大到4000余人,把长期分离的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陕甘根据地由此形成。大江南北红色区域遥相呼应,使国民党军在围追堵截中央红军和“围剿”西北红军中南北不能相顾,兵力分散,客观上减轻了南方红军的压力。[2]

1935年9月红军第十五军团组建后展开反攻,相继取得了劳山战斗和榆林桥战斗的胜利。仅劳山一仗,红十五军团俘敌3000余人,缴枪3000余支,轻重机枪180多挺,火炮12门,战马300余匹和1部电台,还有大量弹药。这对红十五军团是一次装备上的重大补充。[3]

就在这时,即10月19日,党中央率原红一方面军主力编成的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征。11月初,陕甘支队到达甘泉下寺湾与红十五军团会师。3日,中央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同时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陕甘支队编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

接着,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红十五军团参加了直罗镇战役。这一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此后,红十五军团又投入了扩大和建设西北革命大本营的斗争。

历史功绩

红26军从诞生到编入红15军团,独立奋斗两年零九个月,大小战斗500余次,毙伤俘敌10000余人,缴长短枪6000余支,轻重机枪150余挺,迫击炮18门,击落敌机1架,以小的代价换取了大的胜利。经过艰苦战斗,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继而会同红27军,粉碎敌人的“围剿”,将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4]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全国各苏区几乎全部丧失,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危难之际,保存了全国仅剩的一块红色根据地,使之成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的长征落脚点和抗日出发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业绩。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